图书馆西侧停车处。
人民广场绿化带。
握得莱西APP上网友上传的随手拍。
疫情原因,戴着口罩出行这两年来已经成为市民的“标配”,我们使用过的口罩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佩戴过的口罩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它不仅涉及卫生防护也涉及环境保护问题。虽然我市积极倡导市民不要随意丢弃口罩,但仍存在市民随手乱扔口罩的现象。
走访
废弃口罩随手一丢
自疫情发生以来,民众防护意识增强,口罩使用量激增,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废弃口罩,然而不少口罩在完成其“使命”之后,却并不能得到人们的妥善处理,而是被一些人当作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近日,记者在路边花坛、人民广场草坪等地发现了被丢弃的一次性口罩,这些口罩在其中十分扎眼,不仅对景色造成破坏,还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通过观察发现,废弃口罩在人群密集处较多,尤其是灌木丛、草地等地,因为不能及时打扫,已成为废弃口罩的寄居地。
“以前每天早上我都会捡二三十个,现在都打疫苗了,口罩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但是这条街道每天早上还会有三五个乱丢的口罩。”环卫工人说道。随着全民接种的推广,部分人的防护意识下降,对口罩的使用与回收也有所松懈。有市民告诉记者,天津路上之前有几处专门回收废弃口罩的垃圾桶,自开始接种疫苗后就撤了,现在没有专门回收废弃口罩的垃圾桶。随后,记者联系环卫公司负责人了解到,废弃口罩现在主要靠四色分类垃圾桶里面的红桶收集,不设立专门的回收废弃口罩的垃圾桶。
危害
不规范处置变二次传播源
为积极有效应对疫情,戴口罩成为群众自我保护、避免传染的首要选择,与此同时,废弃口罩不慎重处置也将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风险。
一些人把废弃口罩当作生活垃圾一扔了之,这种随意丢弃的做法,可能带来病毒二次传播的风险,因为使用过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若处理不当,会潜藏一定的感染风险。此外,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聚丙烯等,属于不可降解塑料,在环境中降解可能需要400—500年时间,像这样的塑料废弃物,进入环境中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环境问题。分解的口罩塑胶碎片会在自然中飘散很久,最终以不同形式来影响环境。此外,丢弃的口罩很大一部分流入到了海洋,而口罩的外形和水母类似,又会导致其他生物误吞,影响海洋的生态平衡。之前网络流传的一张张热图牵动着大家的心,猕猴啃咬着人们扔掉的废弃口罩、海鸥双脚被口罩缠绕……我们在心痛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乱丢废弃口罩已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不仅如此,口罩分解的塑胶碎片通过食物链的积累,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自己。(记者 颜正)
感言
废弃了也应有“归宿”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转入常态化,居民已经养成出门戴口罩的习惯,每天都有大量口罩被丢弃,其中大部分与生活垃圾混同投放收运处理。因此,妥善处理废弃口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保护环境需要妥善处置废弃口罩,维护健康也需要妥善处置废弃口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废弃口罩的处理重视起来,审慎对待、科学处置。
有关部门要坚持当前防疫政策,针对废弃口罩处置问题可以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对废弃口罩处理进行规范,从社区收集存储,到机构收运处理,再到无害化焚烧处理,层层严格把关,避免二次污染。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避免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口罩,并为开展废弃口罩处置提供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在公园、广场等地增设专门的口罩处置垃圾箱,为人们丢弃废弃口罩提供方便。
作为市民个人来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口罩,可投放在干垃圾容器内。也就是说,将废弃口罩投入干垃圾箱中,只是“举手之劳”,一点也不难做到。我们经常看到,大多数市民会把使用过的口罩折叠起来,挂在手臂上,待寻找到附近的干垃圾桶时,再进行丢弃,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保护环境、科学防疫,从我做起”不能只是放在嘴上喊的口号,更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正确的行动,便可以从规范处理废弃口罩开始。
乱扔口罩看似小事后果却很严重,我们应该及时警醒,规范自身行为,让口罩用完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