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会议”回顾及新时代
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建议
赵希胜
编辑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青岛市委、莱西市委“作风能力提升年”及基层蹲点体悟活动开展,莱西市第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第十九届人大常委会一级调研员赵希胜同志牵头,有关人员参与,形成《“莱西会议”回顾及新时代深化拓展“莱西经验”的建议》调研报告。市委书记周科批示“建议写得很好,请转发全市各级学习。”本报自今日起以连载形式刊发。
第一章
“莱西会议”背景与“莱西经验”产生过程
第一节“莱西会议”背景
一、国际背景——苏联正在解体,东欧面临剧变,华约濒临解散
20世纪80年代末,体制僵化和改革迟缓,使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物资短缺、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外债不断攀升,成为这些国家的“通病”,人民对执政党表现出不满。苏联和东欧各国执政党领导层对“改革怎么进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等重要问题,思想上产生混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削弱。国内外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虚而入、兴风作浪,把改革错误引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在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整体退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创。
二、国内背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产生
(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产生——抵制和否定党的领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国内出现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核心是否定党的领导。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施加影响的情况下,极少数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和群众对物价上涨、特别是对一些干部腐败现象的不满情绪,煽动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思潮的产生,是思想界质疑、否定和抵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映,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党的领导地位、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村民自治工作中重大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分歧。
(二)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显现——党的思想引领、发展引领和治理能力有所弱化。从思想引领维度看,20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刚刚完成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但很不成熟。正确认识和评价此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在形成阶段。在这种情形下,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产生,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基层农村部分群众的思想。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由之前农民依靠村集体,变成了村组织伸手向农民要公粮,收提留款等。“包产到了户,还要不要党支部?”等思想苗头开始产生。
从发展引领维度看,20世纪80年代,总体仍处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其中,我国农村改革于1978-1984年,在广大农村陆续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推行后,出现了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且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可喜变化,但也日益暴露出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不适应的矛盾等。农民种地缺牲畜、机械、技术和肥料等生产要素,还有的家庭缺少劳动力,有病有灾家庭土地撂荒,出现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从治理能力维度看,在这一时期,相当数量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减弱;部分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方式与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个别党支部和党员威信下降;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薄弱;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个别村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好等问题。1985年的莱西县约23%的村级党组织已陷入半瘫痪或基本瘫痪的状态。
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如何肃清资产阶级自由化对农村政权运行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生产发展、村民自治、服务群众等各方面关系,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等,成为亟待探讨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莱西经验”产生过程
“莱西经验”是在中央、省、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在莱西县三级党组织实践的基础上,经上下探索创新所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
一、莱西县委层面——基于深化农村基层组织改革的迫切需要,迎难而上、实践创新
在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莱西县委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发现系列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当时国内外背景下,莱西县的农村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农村党支部等各种村级组织传统的管理职能开始萎缩,工作开始变得被动,粮食生产开始滑坡,封建迷信抬头,社会秩序混乱,干群关系紧张,“要粮收款、结扎流产”等几大难题更加突出,群众把干部称为“三要干部”即“要粮、要钱、要命(计划生育)”。
时任莱西县委书记张成堂,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克志等高度重视,安排县委组织部牵头,深入全县上百个自然村进行调查,发现农村基层工作存在“三个不适应”:
1.村级组织建设不适应——党组织的领导力减弱。家庭联产承包后,由村民委员会取代了生产大队。组织形式变化了,而职能未能随之变化,加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变化,村级各个组织的职责不明、组织覆盖不到边,影响了各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造成党的方针政策贯彻不到户,党组织的领导削弱了。
2.民主政治建设不适应——党组织的凝聚力减弱。随着改革深入,农民参与村务管理意识增强,而村干部仍习惯沿用凭行政手段和主观意志推行工作,干群缺少沟通,矛盾激化,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如,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点过程中,个别村庄出现了片面强调“村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宣扬“包产到了户,不用党支部”“村委会无直接上级”等错误言论。
3.社会服务化工作不适应——党组织的服务力减弱。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要致富、盼服务的呼声特别高,而村级组织向农民索取多、给予少,服务不到位,加之多数村在分田到户的同时分光了集体积累,后又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办法不多,造成了服务缺少物质依托、共同致富缺少经济根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减弱。
出现这些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在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村级组织建设、发展农业与强化基层的关系,根子在于忽视村级组织建设。村级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经济的主战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满足农民服务需求主要靠村级组织解决。没有坚强的村级组织,就没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也就没有稳定的农村社会。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已经成为摆在莱西县委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自1985年以后,莱西县委从深化改革、稳定大局的需要出发,把村级组织建设提到了重要议程。
(二)瞄准村级组织建设,开始积极探索。1986年起,莱西县委逐步确立了“强化农业必须强化村级”的思路,把“抓基层、打基础,强化村级、工作到户”作为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村级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
从纵向来看,“莱西经验”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6年到1987年,主要抓农村党组织整顿和党员教育,抓集体经济发展和服务体系建立,抓党、团、村委会、妇女和民兵组织的整顿。第二个阶段是抓住1988年民政部在莱西进行贯彻《村委会组织法(试行)》试点机会,在牛溪埠乡的牛溪埠村、西庄村和西沙埠村进行了试点,试点取得成效后,又把试点扩大到全县575个村(100户以上的村庄),开展了以“村务公开、民主办理、村民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村务管理初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第三个阶段是从1989年开始,通过对抓村级建设工作的总结和回顾,进一步理清和明确了村级建设的基本思路。
从横向来看,自1986年至1990年,莱西县委围绕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1.在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上,主要采取了健全组织、明确职责;搞好选拔培养、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和改善干部管理、调动村干部积极性三项举措。2.在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上,主要采取了树立民主观念,完善民主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三项举措。3.在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上,一手抓增加集体积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手抓生产、流通和生活三方面服务。
(三)农村重现生机活力,“莱西经验”雏形形成。通过近五年实践探索,全县农村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二是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三是社会稳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农民安居乐业;四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加快了农民共同富裕步伐。
在抓基层、打基础的过程中,莱西县委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逐步形成了“莱西经验”的雏形。
二、省委和青岛市委层面——基于在农村改革中做好县、乡、村三篇文章的迫切需要,大力支持和指导莱西勇于实践探索
根据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当时山东省亟待做好县、乡、村改革三篇文章。在县级层面,针对当时小生产和大市场不适应的矛盾,已由诸城探索出商品经济大合唱的经验,通过综合协调解决条块分割的矛盾,组织各部门力量,为发展商品经济搞好服务。在乡镇层面,为了使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架起桥梁,莱芜已经探索出简政放权,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的经验。就在诸城、莱芜的经验已在全省推广,亟待村级改革取得突破的关口,莱西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做法引起了省委及青岛市委的高度重视,并加强了领导和具体指导,经过各级的努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1989年11月8日,省委在莱西县召开了全省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历时4天,全省16个市地分管领导同志和组织、民政、体改部门,以及省直11个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莱西县委、县政府作了《立足配套改革 强化村级建设》的典型发言,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高昌礼作了讲话。会议充分肯定了莱西县的做法,提出“推广莱西经验,深化农村改革”。高昌礼首次提出,可以把莱西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概括为“莱西经验”。9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会议情况。之后,青岛市委又专门召开莱西市村级组织建设理论研讨会,深入论证莱西经验,为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作了充分的准备。省委组织部将莱西的做法上报中组部,得到中组部的高度重视。1990年上半年,省委组织部又组派专门调研组,到莱西进行了深入调研,对莱西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做法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升。
三、中央部委层面——基于更好推行中央各项农村政策的迫切需要,对莱西的做法进行全面调研总结,上升为工作指导
(一)民政部对莱西试点经验充分肯定。1988年6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莱西试点后,探索实行“民主决策”,发挥“村民代表”作用等做法,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1988年8月,国家民政部基层建设司司长李学举、副司长白益华和处长王振耀等同志到莱西牛溪埠等乡镇、村庄考察,并上报民政部领导。试点工作得到时任民政部部长崔乃夫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中央及地方专家学者成立村级组织建设考察组对莱西全面考察。民政部邀请中央及地方有关专家、学者于1990年4月3日至15日对“莱西经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一个总报告①和四个子报告②。这些报告,肯定了莱西县的经验,认为莱西的经验对确立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答,对建立党和国家稳固的农村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为各地解决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在全国有着普遍指导意义。
(三)中组部和中央政研室深入调研,团中央、全国妇联积极支持。1990年上半年,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赵宗鼐、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等同志先后到莱西调研,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具体指导。他们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莱西经验”在全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现场性,可以考虑在莱西开个现场会,让全国省、市、县、乡甚至村一级的党组织到莱西学习考察,这为后续“莱西会议”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其中,“三配套”经验最终的概括性表述,也就是这一阶段在中央政策政研室的研究指导下形成的。团中央、全国妇联积极支持,对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中加强群团组织配套建设予以了充分肯定。
四、中央领导层面——基于有效破解全国深化农村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提供基层样本经验的迫切需要,对“莱西经验”予以充分肯定,并面向全国推广
(一)“莱西经验”具有时代特色。在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在村级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有的在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方面,有的在村民委员会建设方面,有的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有的在一个村或几个村开展,有的在一个乡开展。但是像莱西这样,在全县范围内,从村级组织、民主政治和社会服务这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并已取得显著成效,则是不多的。同时,莱西村级建设的良好基础,《村委会组织法(试行)》成功的试点经验,特别是“三配套”经验,为全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现场。
(二)“莱西经验”具有普遍意义。“莱西经验”对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式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回答。当时面对包产到户、村民自治、村级党建、群团组织发展、合作与服务等一系列时代课题,莱西从现实需要出发,在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重新组织,真正摸索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探索到了党和国家与农民关系全面调整的有效经验。
(三)党中央关键时刻正确决策。1990年4月26日,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了通知,确定在莱西县召开会议。6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再次强调,党的建设和农村工作都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认为中央五部委共同召开一次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集中讨论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问题,很有必要。经党中央批准,8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委在莱西县联合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自此,“莱西经验”正式亮相,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在“莱西会议”召开前后,中央及省、青岛市各大新闻媒体对莱西村级组织建设情况及主要经验作了大量的报道,既使“三配套”的经验得以全面系统总结和提高,也使“莱西经验”在国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央五部委对召开“莱西会议”和会后发扬“莱西经验”,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充分指导,为“莱西经验”的形成和深化拓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第二章
“莱西会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一场重要的国家级现场会议
(一)规格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国家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宋德福、书记处书记刘奇葆,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赵宗鼐,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科扬,民政部副部长连尹,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启璪,省委书记姜春云,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省委常委、副省长高昌礼,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市委副书记、市长俞正声,莱西县委书记张成堂,县委副书记、县长丁瑞云等出席会议。
中央部委有关司局的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管负责同志及组织、政策研究、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全国各地部分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的代表,共216人参加会议。
(二)日程实。会议共召开了6天。其中,8月5日举行大会开幕式,崔乃夫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对参会人员、会议召开的原因、中心议题、目的和重大意义作了介绍,并对开好会议提出了要求。赵志浩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作了发言,介绍了山东省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郭松年代表青岛市委、市政府和莱西县委、县政府作了发言,介绍青岛市农村工作情况。会议由赵宗鼐主持。
8月5日下午至8月6日,全国各地进行了经验交流。其中,张成堂代表莱西第一个作了典型发言。
8月7日,大会讨论修改文件。
8月8日,宋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努力增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为怎样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有关工作要求。他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党能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吸引和组织到自己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农民的切身利益而斗争,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他强调,要认真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首先,要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要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些适合当地情况的制度和规定。其次,要支持村民经过充分酝酿,选举信得过的人组成村委会领导班子。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形式,是党领导下的自治。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根据《村委会组织法(试行)》的要求,在党组织领导下逐步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推进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第三,党支部要把发动和组织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商品生产,壮大农村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要逐步健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以适应完善双层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需要。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兴修水利、改良农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他提出,在党委领导下,各方协力合作,共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基层,就是要以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和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共青团为助手,妇女、民兵组织共同配合,各方面从不同角度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围绕教育、引导、团结、组织农民发展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个中心,共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宋德福作了《加强基层建设,增强支部活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讲话;黄启璪作了《加强农村基层妇代会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的讲话。
8月9日,与会人员分成两组参观了8个会议现场村。南线:望城镇辛庄村—店埠乡东庄头村—店埠乡西张格庄村—朴木乡前沙湾庄村;北线:牛溪埠乡牛溪埠村—院上镇赵家庄村—武备乡孟家庄村—水集镇李家疃村。
8月10日,赵宗鼐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的总结讲话,就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党支部的建设、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加强对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强调。同时,对“莱西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莱西县出色的承办工作给予肯定。
(三)形象好。一是规划设计好。80年代中前期,时任县委书记桂占山同志重视规划引领,集中各方力量,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各项设计科学合理。如月湖公园等景点规划建设,为整个城市建设注入活力。(时任民政部地名与区划司司长张文范认为:莱西县城市规划合理,建设优良,具备小城市规模,特别是城市卫生很好,在北方县城中少有)。二是建管水平高。当时莱西县县域路网、水网、林网等基础设施完备,全县运行秩序规范、卫生管理到位。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八规划”(3年实施三个八万亩工程:苹果、梨和山楂),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优化,莱西县获评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群众文明程度较高,给与会人员和以后的参观人员留下了干净、宜居、好客的好印象。三是发展速度快。借助改革开放,莱西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推行,工商业承包责任制率先推开,乡镇企业、个体经济遍地开花,各项民生社会事业也走在全省前列,莱西园林式小城市建设进步明显,也为“县改市”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四)影响广。
1.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莱西会议”统一了全党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认识;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组织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格局。“莱西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2.得到了 “三个首次”的重要评价。
(1)首次在县级召开党的全国性经验介绍性质的会议。
(2)首次明确了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类工作的领导核心”,并写进中发[1990]19号文件。
(3)首次把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归结为“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3.确立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全国的领先地位。
(1)获评“全国首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1990年9月26日,民政部在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基发[1990]24号文)中指出,“决定把山东省莱西县定为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县”。莱西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于1995年、1999年、2003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2005年、2009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
(2)首次承办全国村民自治讲习班。1990年10月,民政部在莱西举办首期全国村民自治讲习班,来自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10名代表参加。
(3)为全国村民自治建设提供样板,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村民自治经验的重要窗口。会后到1991年8月1日为止,全国27个省,1513个单位,14440人次到莱西参观学习③。同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何杰森、印度农业部部长助理萨达姆、美国斯沃思摩尔大学政治系教授魏苔玉、加拿大驻华大使费瑞德·比尔德、加拿大驻华经济参赞潘元中等先后到莱西考察。
(4)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端于诸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等,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齐鲁样板,并在青岛考察期间,就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提出了要求。
2018年12月18日,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表彰大会上,原莱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明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同年,“莱西会议”被列入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件最具影响力的事件名单。1995年和2021年时任莱西市委书记丁瑞云、庄增大两名同志分别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有关注释:
1.山东省莱西县村级组织建设考察总报告《重新组织农民:党对农村基本发展课题的系统解答》;
2.山东省莱西县村级党建的考察报告《切实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纽带是新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根本》、山东省莱西县村委会建设的考察报告《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政治的组织构造与制度创新》、山东省莱西县农村经济合作社与服务状况的考察报告《服务与合作:农村深化改革的历史性选择》、山东省莱西县农村青、妇、武组织建设考察报告《群团组织:体制转换与新社会生长点的把握》;
3.截止到1990年8月,莱西共接待全国27个省、1513个单位,14440人,其中省级13批次、地市级117批次、县级373批次、乡级143批次。同时接待了美国、印度两批专家学者(美国福特基金会成员何杰森先生、印度农业部政工秘书萨达拉姆先生、美国宾夕凡尼亚州施华史摩大学政治系教授魏台玉女士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