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势,把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对接市场,迫切需要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用组织的力量、市场化的手段,把农民带到市场经济大潮中。
通过“抱团发展”,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70.17万亩,占比达74.9%,将12万户农户纳入集体经营范围,增加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增加群众收入3600万元,全市76%的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53%达到50万元以上。
党组织+合作社
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流转土地,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的沽河街道“前我乐模式”;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采取“土地+分红+工资”运营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南墅镇“东石格庄模式”……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工程来抓,支部班子当先锋、打头阵,带动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合作社,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相结合,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877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60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68家,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覆盖率达到100%,累计经营收入3000多万元。
合作社“升级”联合社
“王奇,260斤烟农1212 ;李行铅,150斤济麦22……”在院上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办公室,总干事孙晓至正忙着分配为全镇农户统购的小麦麦种。“镇上有了联合社,我们种地省老心了。今年联合社提供的小麦种子每斤比市场价格低了9毛,我们家32亩地光买种子这一项支出就节省了将近600元。”社员王福亮乐得合不拢嘴。
院上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由镇党委牵线搭桥,十个新村合作社组建而成的,依托“镇级联合社——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服务小组”的三级组织架构,把一家一户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分散的农民有力地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院上镇的联合社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引导农民合作社之间、农民合作社与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多元融合发展,推行“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在市镇两级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建立镇级联合社,同步推进土地流转、托管,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8家。
农地入市促“三产联动”
今年7月7日,沽河街道敲响了我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第一锤,栾家寨新村的177.28亩土地,通过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公开拍卖,成交价款为3037.4059万元。本次拍卖的集体土地,由宜品蓓康僖(青岛)羊乳制品有限公司竞得,主要建设羊乳制品项目。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背负着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使命。在守好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土地的价值,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村集体每亩增收2—3万元,同时加速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市场化,一批农业领军项目快速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出让土地17宗1218亩,在保障省、市重点项目落地的同时,有效带动村集体、农民“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