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莱西作为青岛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始终把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作为“一号工程”,全面落实“一统领三融合”,持续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有效开展,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势,推动农业产业整体水平和联农带农作用全面提高,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即日起,本报推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市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新成果。
乡村振兴是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振兴,需要多元产业支撑,更需要一批多元化的农村人才。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奏响人才振兴“三部曲”,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配强“当家人”
水集街道茂芝场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姜元德通过建设高效农业大棚,将负债40多万的村庄扭亏为盈,纯收入达120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3490万元;河头店镇龙泉湖新村党委书记宫荣基为打破人均耕地2亩的局限,领办合作社,实现村民土地整体流转,带领村民增收45万元……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当家人,成为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中坚力量。我市着力建强骨干队伍,坚持“先选人,后建组织”,优选原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能人担当“领头雁”。同时,全面推进新村党委书记专业化建设,注重从产业工人、大学生、两新组织等重点领域中发现优秀人才,优化村级班子素质和结构。
育乡村“工匠”
“桃树能从常年平均亩产5000斤左右翻到12000斤,这果树修剪技术培训班真没白上!”在马连庄镇闫家自然村青岛炳文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张炳文一边给桃树剪枝一边说。张炳文所提到的培训班正是高素质农民培训。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提升农民素质,是破解乡村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我市已开展8期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660人;开展51期农民技能培训,培训学员4222人;开展巾帼致富带头人暨职业女农民培训班2期,培训职业女农民150余人……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为农民“充电”,培养壮大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队伍。
引“雁”归“莱”
“一般情况下,一名工人一天最多可分拣2吨胡萝卜,而一台机器人一天可分拣60吨,相当于30名工人的工作量,合计每个采摘季单条分选线即可节省劳务费用上百万元。”店埠镇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琪超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农产品智能化分拣机器人系列生产线。耿琪超是地地道道的莱西人,2013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回乡创业,带领团队专注于农业智能装备研发,历时五年,自主研发的生产线终于成功满足外贸行业对胡萝卜的分选要求。
在莱西,越来越多像耿琪超这样的专业人才扎根乡村,马铁民、周玉忠等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同样选择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绽放最美青春。今年10月25日,我市通过开展“海外赤子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对外征集到96名海归人才和20项技术合作项目,当场达成人才引进和合作意向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