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打通南京路、天津路、厦门路等“卡脖子”路段,贯通城区交通动脉;全年信访量下降近90%,为民服务热线办结率、满意度均达100%;探索出“先尝后买、以奖代补”的物业服务模式,投入资金为88个无物业小区选聘物业企业,让居民以最低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服务……去年以来,水集街道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改善内外交通让发展血脉畅通
道路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脉络,也是最基础的设施。南京路是贯穿东部城区的南北通道,但南京路李家疃段存在道路线型缺陷,成了备受市民关注的“卡脖子”路段。水集街道与市委市政府立下军令状,经过1个月的连续攻坚,涉及搬迁房屋全部做通工作,南京路上的堵点都被打通,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在接连打通了天津路、厦门路等“卡脖子”路段的同时,积极招引优质企业,与青岛胶城建设集团合作,实施天津路西延工程,成为我市首个引进社会资本打造的市政工程,打破了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建立了多元共建的最新模式,实现了基础工程建设的创新探索。此外,水集街道还实施了烟台路北延至凤台埠,缩短市区与周边城乡的距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交通不仅要实现城区内部畅通,还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对农村道路路面、路基实施建设提升。根据村庄实际,逐村建立工作台账,逐条路确定硬化方式和工程量,倒排工期。加强工程监督,先后多次召开工程专项推进会,就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改,对不合格路面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返工整改;每周定期对工作进度调度,形成台账,对推进进度慢的村庄及时沟通,了解困难,予以帮助。辖区34个自然村修建“户户通”道路36万平方米,伴随着“户户通”工程的完工,村庄环境全面提升,给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网格化”助力精准治理
水集街道地处主城区,人员场所密集、社会结构多元、群众诉求多样。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集街道以“党建统领,网格联动”为工作主线,开展社区网格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居委会、小区、楼道五级网格,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新模式。街道五级网格建立以来,社区干部全部下沉到网格,所有工作均按网格推进,实行精细化特色服务,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各项突发临时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疫情防控中,网格化提升了基层治理工作水平。疫情防控初期,水集街道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投入近700余名工作人员,动员网格员、志愿者入户排查信息,到隔离点值勤,织密了疫情防控网。在全民核酸检测阶段,水集街道严格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设立了120余个核酸检测点,抽调了近300名机关干部与市指挥部调配的200名学生志愿者参与采样工作,班子成员现场督战。3天时间内,水集街道完成采样201683人,完成进度128%,承担了我市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检测任务。同时,街道还按照“信访+党建、网格、司法、纪检”的联动模式,全方位稳控信访形势,化解了缤纷五洲、长平街项目历史遗留问题,全年信访量下降近90%,为民服务热线办结率、满意度均达100%。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群众满意度
住有宜居,学有优教……水集街道着眼于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以社区为主战场,以居民为主体开展的工作。“改什么?怎么改?”在实施老旧小区提升项目中,水集街道通过走访了解,对居民反映的管线老化、堵塞严重、雨污排水不畅、路面坑坑洼洼、路灯缺失等问题,实施“设施更新”“风貌改造”“管网手术”,升级路面、安装路灯、更换井盖等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的相关生活配套设施,提升景观环境,让旧城焕新颜。与此同时,对市民关注的老旧小区无物业问题,水集街道探索出“先尝后买、以奖代补”的物业服务模式,投入资金为88个无物业小区选聘了物业企业,让居民可以“先体验,后缴费”,并以最低的价格,享受最优质的服务。
教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水集街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改扩建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投资近亿元,陆续完成了城关中学、城东小学、中心小学、南京路中学等扩建工程,改善当前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此外,为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水集街道对有近百年历史的“福顺楼”进行全面修缮提升,建设文化路社区、南京路社区、中兴路社区、永兴街社区、月湖街社区等10余条文化胡同,彰显独具水集特色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