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阶成为难以翻越的“高山”,公交车成了登不上的“宇宙飞船”……健全人眼中的一件小事,都会让残疾人举步维艰,其中的苦楚只能默默承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美好生活,人人共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为尽可能便利残疾人,缩小其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更好更便利地融入社会,市残疾人联合会深化流程再造,实现从办证到享受政策“最多跑一次”,各镇街积极响应,多措并举,全力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打造“一体化”服务综合体
笔墨纸砚备好,一名失去双臂的青年正泼墨挥毫,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他就是望城街道曲家屯自然村的曲志,残疾人之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服务中心组织活动的时候,他经常和朋友在此交流书法。
望城街道现有残疾人916人,其中重度残疾人341人。望城街道残联依托3000平方米的后塔党群服务中心,将街道残联、青岛南路社区残协、后塔残协、望城街道残疾人之家办公服务场所融合打造、同步运营,建立起了集业务办理、康复、娱乐等“一体化”的残疾人服务综合体。实行“一窗受理、一站通办”模式,避免了残疾群众多跑路;为残疾群众开设44个餐位,对于行动不便的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解决日常用餐问题;爱心港、雷锋救援队等公益组织为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指导、及送教上门等爱心志愿服务,目前惠及21名残障儿童;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配备了各种康复器械,并请专业老师指导训练……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资源整合、节俭办公,为残疾人提供“家庭式”温馨服务,不仅能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更能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文化、体育、娱乐精神方面的需求。
编牢织密助残服务网
在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之际,月湖街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残疾人张某义家中,查看其居住情况,细心询问冬天的取暖情况,叮嘱他一定注意安全,预防火灾和煤气中毒,有需求一定向社区反映,社区将尽力帮助解决。张某义对社区给予的关怀连连道谢,“我一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水集街道现有2486名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823人。水集街道残联在辖区80个社区居委会、自然村相继设立了残疾人服务工作站,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网格员基础职责清单,统筹管理残疾人服务网格员,实现了助残帮扶全覆盖。实施网格员与党员包联残疾户的工作模式,今年以来,通过网格员入户摸排走访,全面了解辖区残疾人基本情况与需求,为92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23名残疾人适配了辅助器具……进一步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改善了残疾人的生活状况。
科技助残增产促增收
对于残疾人而言,要实现“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就要增强残疾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一直想靠自己的双手奔小康。现在机会真的很难得,每次指导学习的时候我都认真听、认真学,镇上还帮忙安装了滴灌设备,现在我的桃树一年能收入两万块,日子越来越好了。”沟东新村的村民高维华坚定地说。
日庄镇沟东新村残协深入开展科技助残活动,邀请青岛农业大学农机专家、市农业农村局有关技术人员以及日庄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为残疾朋友送温暖、送技术。日庄镇沟东新村现有残疾人56人,其中重度残疾20人。以高维华为脱贫致富代表,带动沟东新村其他残疾人坚定信心,自强不息,找准产业、苦干巧干,共同发展,让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