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刷新历史最好成绩,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落地开花。疫情之下——
前三季度,我市新签约项目184个、新开工103个、新竣工81个、新投产过亿元项目71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在“双招双引”“第一战场”上交出一份令人鼓舞的投资答卷。
因势谋变“集聚”产业
在疫情带来重重困扰的今年,我市深入研判市场形势,把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双招双引”的一个突破点。5月29日,投资总额19亿元的姜山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举行奠基仪式。该产业园引进德国医用无纺布生产线、爱芯达智能医疗机器人、家庭电子医疗等10个项目落户我市。并且通过项目吸纳包括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30多位行业专家前来合作,把我市打造成为青岛生物医药产业的新高地。
今年来,着力建强产业链,我市吸引各类资源要素、重点项目集聚,努力打造青岛高端制造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通用航空、石墨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5月27日,青岛领芯芯片小镇落户我市,并引入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参与项目建设,为我市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按下“快进键”;5月28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市各产业领域的企业经营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聚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市场逻辑“解码”投资
将“双招双引”阵地延伸到国内一线城市,与北京培宏望志有限公司签订合作运营协议,在北京设立异地孵化中心,今年仅1个多月时间,“孵化中心”便为我市导入15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市坚持平台思维,转换新打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做事的一次成功实践。
在持续壮大基金规模的同时,我市借用资本的力量“双招双引”,以基金小镇为招商桥梁,导入六大产业聚集区和58个重点项目,基金助推实体经济的效能不断放大;同时,敏锐地觉察到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借助中科院系优势,与中科创新园签约孵化企业35家,科技型企业占比90%以上,实体内孵化企业21家,注册资本金累计1.35亿元;与中科育成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总投资20亿元的中科育成产业基地,从事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和项目孵化。
创优环境“磁吸”项目
专注于节能环保领域创业孵化和投资的绿天使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落户经济开发区后,不到一年时间就为我市孵化了32家企业。为什么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孵化这么多企业?总部位于天津的青岛路博洁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茂斌给出了答案:“我们只需要把公司材料整理好,就有工作人员全程代办,一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3天时间就办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手续。莱西为企业提供的‘店小二’式服务让我们很有发展信心。”
我市优化“一站式”服务,企业开办公章刻制政府买单,实现全流程“零收费”;推行“一事全办”“一业一证”改革,发出青岛市第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企业办事时限平均压减78%。此外,致力打通服务痛点难点,市财政兑现资金8300万元,解决了2016年以来企业奖补资金不兑现的遗留问题。以此为突破口,扎实开展企业遗留问题“清零行动”,141项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兑现惠企资金1.57亿元,给企业吃上了“定心丸”。通过创优营商环境、真诚服务吸引更多新的投资、新的项目投向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