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欢欢
“没有‘标准地’改革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月底我们不可能动工建设。若按原先做法,仅环评、能评、水保等指标,就需要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做一系列评估,花上大半年时间不说,还要自己掏出几十万元。而现在,政府组团服务,这些备案审批环节都在前期完成了,省时省钱又省心。”9月12日,在拍下我市第一块“标准地”的当天下午,中安芯界石墨烯快充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就进入了项目施工场地,开展地勘等工作,公司总经理张林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投资20亿元,占地286亩,主要建设4条共计年产能5.2GWH电池生产线,同时进行智能船用椭方形快充石墨烯电芯、圆形快充石墨烯电芯研发生产,预计今年9月底即可开工建设。
“标准地”出让,即将拟出让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产业导向和投入产出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等控制指标及违约责任予以明确,让建设用地带着指标出让。企业在竞得土地使用权后通过“一窗办理”,尽快取得施工许可。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
带“标准”出让的,不止是地,更是土地利用的全过程监管服务链。为减轻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行政审批等环节的负担,我市成立“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发改、工信、财政、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特别服务队”,为企业“一企一策”量身定制办理流程图、事项指导单,项目代办员全程跟踪,提供包括“标准地”项目开工全生命周期的无偿服务。将项目招引、项目前期、备案审批、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以及项目后评价等各环节全部串联起来,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将告知标准、签订标准协议、按标施建、对标验收、信用监管和联合奖惩贯穿了项目监管全过程,实现了闭环管理。
拍下“标准地”以后,企业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去满足“标准地”的“硬杠杠”。张林说,过去企业拿地更多的是考虑竣工投产后产出多少收益,亩税收、环境能耗等考虑得不多,并且,只要条件允许,总想多拿地,现在的“硬杠杠”,倒逼企业拿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推动企业增加亩均税收——公司用了2个月的时间,对原投资方案进行了优化,“小地”换了“大地”以后,每亩地的投资强度是原计划的2.5倍。
“‘标准地’改革倒逼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拿地谨慎了,土地利用率自然得到提升,如今,在国际招商产业园,我们有了更多土地空间去容纳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吸引并遴选出产出更多、排放更少的优质项目落户我市,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全面突破动力电池、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部件设备研制。”在市发改局副局长秦国荣看来,这项改革深化了“亩均论英雄”的导向,是推进以高质量为导向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最终撬动了政府行政效率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双提速”。
除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颠覆供地模式、服务模式外,“标准地”改革还颠覆了传统的招商模式,倒逼转型升级。“原来,我们是带着招商队伍全球跑,到处找项目,现在,我们正在做‘标准地’招商地图,全球的企业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莱西的‘标准地’动态情况,还能在线‘选地’、在线留言、随时联系。”秦国荣介绍,“标准地”招商地图中,不仅标注投资、建设、能耗、排放、“九通一平”等信息,还标注了周边产业和配套设施情况,就连用水、用电、用工等成本信息以及税收、人才、教育等政策也被贴心地收录其中,企业投资所需信息实现了“一图打尽”、一次告知。
相关链接:
实行“标准地”改革,有何优点?
一直以来,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行政审批等环节耗时费力,为项目投资方所诟病。实行“标准地”改革好处之一是提高用地审批效率。过去,企业拍下一块建设用地后,要办十几种证照,因为流程太难走,一些业主甚至被“拖得”失去耐心。“标准地”的做法将所有办证环节前置,实现土地“即拍即用”,对办证慢的问题有釜底抽薪之效。好处之二是提高土地使用率。过去,一些企业拍得土地后,由于缺乏刚性约束,出现了“多圈少建、圈而慢建或不建”等现象,造成极大浪费。“标准地”模式将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筑容积率等提前设置好,投资者必须量力而行,拿下土地就得说话算话,严格按“标准”创造效益,保证土地既不被乱用,也不被贱用。好处之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合法经营。过去,一些企业拍得土地后,在生产过程中,没能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等要求,从而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常常让政府部门陷入进退两难。“标准地”模式提前将节能减排等控制性指标“有话说在先”,有利于从源头切断环境污染等问题。好处之四是有利于政府招商和政企交流。“标准地”改革还颠覆了传统的招商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原先是带着招商队伍全球跑,到处找项目,现在,开始做“标准地”线上招商地图,全球的企业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当地的“标准地”动态情况,还能可在线“选地”、在线留言、随时联系,极大方便了双方信息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