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男
春风拂煦,气宇澄清,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缅怀先人、敦亲睦族,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深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眼下疫情尚未结束,我市为减少人员聚集,消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继续暂停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集体性生态安葬等活动,通过举办清明代为公祭仪式,倡导市民通过家庭追思、网上祭扫等“云祭扫”方式寄托哀思、缅怀故人。
“云祭扫”并不是在这次前所未有的凶猛疫情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遗余力地倡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文明祭扫,鼓励群众采取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祭扫新方式。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清明“云祭扫”渐渐被更多人接受。
当时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同时,从消防安全和环境治理上看,传统祭扫方式也不合时宜。天时、地利、人和俱全,推广“云祭扫”可谓正当其时,一举多得。
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其精神内核自始如一。清明时节,带上一颗感恩、缅怀、敬畏、虔诚、沉思的心,通过网络“云祭扫”,足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抚慰和充实生者的精神和心灵。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最重要的是厚养薄葬简祭,老人在世,晚辈该多一点关心,尽己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健在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