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葛虹虹 通讯员 崔阳
总投资5亿元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将打造我市首家产、供、销、储运、加工一条龙新型农业产业链;总投资约6.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将打造国内最先进的行业样板式工厂;总投资5亿元的华通信安项目,将在我市建设高端激光器研发及生产基地;国际欧亚科学院莱西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项目落户,建成后将引进院士专家科研团队,探索国家高端科研智库、地方政府和实力企业新的合作途径,助力莱西攻势的突破……
我市“双招双引”动作频频,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成为我市大力推动“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硕果。今年以来,我市以贯彻山东省“工作落实年”要求为抓手,以青岛市委发起“突破莱西攻势”为契机,以“学深圳,赶龙华”为目标,聚焦经济主战场,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今年以来,引进了包括两名“千人计划”专家、一名“泰山学者”、多名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1-10月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3个,总投资1142.2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6个,总投资443.26亿元;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61个,总投资120.59亿元,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力。
“精准+专业”招商队伍
推动优势产业集聚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能形成新的增长极。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市场化团队、一支产业基金、一套推进方案”的要求,构建“招商中心+11个专业招商事业部+市场化公司”体系,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社会化招商。深化与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合作,拉长中科钢研碳化硅集成电路产业链条,新签约国家碳化硅实验室、生晶、切片加工、集成电路等重点项目,深化与山东航空产业协会合作,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尽快落地。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推进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搭建境外机构平台,建立外资招引桥头堡,与日本普华永道、德勤、韩国华城商工会议所签订备忘录,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帮助拓展日韩业务,引进日韩企业。搭建科研院所平台,形成成果转化孵化器。与中科创新园签约孵化企业35家,科技型企业占比90%以上,实体内孵化企业21家,域外企业7家,注册资本金累计1.35亿元。搭建工业园区平台,实现项目集聚导入。积极引入工业地产运营平台,建设专业工业园区,已落地青岛置信智造谷园区、绿天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多个工业园区平台。搭建产业招商合作平台,发挥“专业人”作用。聚焦产业链招商,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搭建“招商部门+招商事业部+公司”的重点产业专业招商体系。搭建基金引导平台,打造项目入驻的“筛选器”。借助青岛姜山基金小镇成立近两年来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基金平台识别筛选项目优势和资金引导作用,导入发展潜力大的优质项目。
强化建库用库
加大政策激励
为使服务保障全面发力,我市强化建库用库工作。筹建经济大数据平台信息库,建立项目从洽谈到竣工投产全生命周期监控管理体系,将全市项目纳入集中动态管理,进一步摸清招商底数,把握跟踪进度,形成招商合力。深入挖掘闲置资源,对各镇街土地资源、闲置厂房、楼宇等资源信息逐个摸排汇总,强化项目包装。建立莱西在外人才信息库,为家乡人才返乡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覆盖的服务,保障“引得回”“留得下”。与此同时,加大政策制度激励力度。围绕创新创业、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金融支持五大方面,制订印发了《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28条意见》,有效激发项目活力,助力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组织对促进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全面汇总整理,形成“一个办法+多个细则”的综合扶持体系。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政策吸引,引进了博士、正高职称人才10人,硕士、副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135人,本专科学历及其他专技人才2259人。
做优服务环境
增强发展活力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一流的服务环境,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同等重要。我市以经济开发区钻石小镇等6个重点项目为试点,推行企业承诺制,做到拿地即开工。在“3340”改革的基础上,推进“1130”改革,企业设立、不动产登记1个工作日内完成。深入开展“千人百企大走访”活动,对全市500家重点企业和成长型小微企业,实行定向服务,深入企业一线解难题、办实事。编制完善信用莱西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争创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学习借鉴“四种形态”,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净化基层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