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茜 姜慧
南墅镇是我市的山区乡镇,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8万亩,其中林果面积约4.2万亩。南墅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鼓励土地向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将发展重点转到适合在山地丘陵地区生长的林果业上来,通过多模式土地流转,培育多形式规模经营,引领农民开辟致富路径奔小康。目前,南墅镇工商注册农字号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100余个,家庭农场50余家。
废旧矿坑变成“淘金地”
站在东石格庄村山坡高处,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桃树、苹果树枝繁叶茂,果实挂满枝头。难以想象,五年前的这里还只是一片废旧的石墨矿坑,脚下沙石遍地,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该村村支书吕洪海介绍,村集体成立了青岛东石洪海农作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2012年开始,通过以170亩复垦矿坑为中心进行土地流转。为合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合作社采取“土地+分红+工资”运营模式,即村民将手中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受发展规模限制,其他未流转土地村集体每年支付120元,由村民负责管理耕种;合作社盈利后,村集体决定将合作社收益按照3:3:4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当年收益的30%作为土地流转农户的分红,30%作为第二年生产发展所需农药、化肥、人工等项目的投资,剩余40%则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庄公共事业所需。“农忙的时候,我们园区里约200人在地里干活,都是自己主动来的。栽苹果树的时候,村里 80岁的老人也过来一起干。”吕洪海看着不远处的果树说道。
“今年,我们村将完成全村的整建制流转,并适当向临近的西石、盛家村拓展,使园区的总体规模达到1500亩左右。我们合作社今年收入保守估计能突破150万元,苹果、桃、葡萄都刚刚进入盛果期,待明后年进入丰产期,合作社收入可达到300万元,集体收入可突破100万元。”吕洪海信心满满地憧憬着。
农民承包土地成了“农场主”
夏日的大棚里,葡萄藤、甜瓜秧、草莓苗、番茄架……各式各样的应季蔬果在小马哥蔬果合作社的农场繁盛的生长,说起合作社负责人马松元,东泥牛庄村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小马哥”。
2016年,马松元首次承包312亩地,创办了小马哥蔬果合作社,自己种植葡萄、草莓等蔬果,并带动周边村庄的劳动力致富增收。随着合作社的逐渐发展,他先后将全部流动资金以每年约500元/亩的价格流转300多亩地,并建起水果大棚,种植巨峰葡萄。“小马是我们村的老客户了,如今,在村里办起合作社,既能带动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又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忙时,用工能达到200人呢,解决很大一部分闲散劳动力。”东泥牛庄村村支部书记陶德全说。去年,通过青岛小马哥蔬果合作社总共卖出2000多吨葡萄,社员们干劲十足。今年,随着土地流转数量的增加,马松元又增加了甜瓜、小番茄等,打算发展采摘园,一步一步扩大农场的实力。
像马松元这样的200亩以上经营大户,南墅镇计划培育50家,推动大户流转土地面积过万亩。此外,该镇还采取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然后整体转包给龙头农业公司的方式建设特色园区,打造集旅游观光、互动体验、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采摘休闲观光园项目,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土地资产收益。目前,河南村720余亩耕地已全部流转给青青大地公司,建设韩国梨生产基地,完成整建制流转。
土地有了“好管家”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技术薄弱、效益短视、质量波动、销路无门,致使土地荒废或者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妨碍农民致富增收。土地托管这种新模式无疑有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破解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让农民尝到了甜头。
“原本我已经对这片果园丧失信心了,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后来,我把地托管给东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方面再也不愁了,苹果、桃子产量都翻了好几番。” 位于南墅镇的青岛红丰御景家庭农场的孙斌,一年忙下来,累得够呛,还不见效益。2018年,孙斌将55亩苹果通过技术托管给了东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安排,定时去果园进行下管理,躺在家里就把钱给挣了。“去年,55亩苹果,1500多棵树,一共套袋24万个,收了7万斤。眼下,正是给苹果套袋的时候,通过专业公司的技术管理,今年光给苹果套袋60万个,收获达到24万斤,这是翻了不止三倍啊。”孙斌乐得直拍大腿。
据悉,南墅镇通过政府、平台公司、专业公司的三方合作,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品牌打造和创新发展。依托东鲁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经营农户的土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规模已达3000亩。同时,该公司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托管服务,包括技术托管、多环节托管、全链条托管三种托管服务模式,托管规模已超过2000亩。通过“双向托管”模式,推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