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天还没放亮,位于水集街道水集二村的水沟头农贸市场就热闹起来,一派繁忙景象。今年53岁的李山从水沟头农贸市场建成开始,就在这里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经过市场多年的改扩建,李山的店铺从当初的几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近300平方米,水沟头农贸市场年交易额也从当初的200多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两亿多元。
“村干部既是村庄的管理者,又是村庄的经营者。”1996年,水集二村“两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走“兴办市场、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把村里150亩老化果园改建成水沟头股份制农贸市场,将大集迁至此地。当年200多户农民在市场上摆摊营业,实现收入140万元,利税60万元,入股村民每股分红66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根据村民扩大经营的需求,村委又先后投资建起了瑞尔市场、三木装饰装潢市场、重庆路副食品市场和长岛路便民市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市场专业村”。在自己村域内发展市场收到良好效益的水集二村党委,创新提出让市场搭上“飞地”经济的顺风车,2007年,买下马连庄镇果蔬批发市场的永久使用权,投资420多万元对市场进行改建,在市场专业化运营的同时,农产品价格得到明显提升。繁荣的集市贸易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效益,增加着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2017年,村集体经济仅市场租赁一项便带来600余万元的收入。
在水集二村党委发展起的诸多市场中,水沟头文化市场显得尤为特殊。看着博物馆里陈列的老物件,村党委书记姜殿平感叹道:“扔下锄头拿锤头,扔下锤头拿笔头。经过多年的发展,水集二村的村民早已告别土地,走进了企业或工厂。但发展经济不能忘记历史,文化传承是我们留给后代的特殊礼物。”2002年,水集二村党委利用村内搬迁腾出的21600平方米场地,拒绝了收入六千万的楼盘开发项目,自掏腰包400多万元,建成了胶东半岛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市场。后来又投资2700多万元建成了闻名全省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馆舍面积672平方米,陈列场地2600多平方米,陈列民俗文化物品、革命历史文物达6500余件。近年来,文化市场和民俗文化博物馆先后成为山东民俗学会的研究基地、青岛市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游客85700多人。文化市场的开发建设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古董商人和文品经销商前来交易,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年交易额达700余万元。
村集体收入增收了,如何“反哺”村民成为水集二村党委优先考虑的问题。通过村“两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的讨论商议,水集二村将村庄环境改善、为村民办理保险、发放养老金作为重点“反哺”内容。近年来,水集二村党委在村庄建设上,投资65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完成了全村硬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投资4000万元,开发村民别墅楼、公寓楼4.9万平方米;投资137万元,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为村民办理家庭财产保险,为老年人每月按标准发养老金,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在水集二村党委办公室,姜殿平向记者展示了97份特殊的档案——《感恩党回忆表》。“锻炼阅历,为人生铺路,实现人生价值。”“加入党组织是每个有志青年向往的,目的为党工作,奋斗一生。”“积极参加连队的各项工作和建设。”……在加入党组织的目的及愿望一栏,党员干部写下入党初心。“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两委’、党员和村民这三支队伍。2016年,为增强党员干部凝聚力,我们发动全体97名党员填写了这份回忆表。”姜殿平告诉记者,不少党员填表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人为忘记入党介绍人而羞愧,有人被入党初心激发斗志,自此水集二村党委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水集二村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员联户制度”,通过走访群众,了解每户家庭情况,开展拆迁开发、致富、调解等工作,为村民排扰解难,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的合法利益。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市场建设和村内环境卫生整治等硬性工作,通过广大党员尤其是老党员、老干部的支持和带动,赢得了广大群众支持,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现如今,“城中村”蜕变为“城中城”。发展市场,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兴建博物馆,留住了乡韵,实现了文化的传承。随着水集二村的市场规模越建越大,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