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远
眼下,正值小麦收割的农忙季节。姜山镇兴隆屯村农民王志涛显得格外兴奋,因为他采用“农牧结合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又迎来了第三个高产年。6月15日上午,记者在王志涛的麦田里看到,就要收获的小麦颗粒饱满丰产在望。“麦秸直接还田,玉米秸秆用来喂奶牛,产出的粪便用来产沼气,沼气的废渣和沼液,再用到大田里,加上保护性耕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不仅改善了土壤、节约了种粮成本、提高了牛奶质量,还提高了粮食品质。”说起高产小麦的秘诀,王志涛如此说。今年6月10日,王志涛种的小麦经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测产,亩产再次突破1300多斤。
回家创业当起农场主
王志涛种粮的事,还得从13年前说起。2004年,王志涛结束了在上海从事物流运输的工作,带着挣得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干起了奶牛养殖这一行。后来波及全国的“三聚氰胺”事件,也让他受了不小的挫折,近100头奶牛,一边要饲养,另一边产的牛奶却只能倒掉,每天损失二三千元。不过,王志涛没有退缩,他筹款200万元,新建标准化的饲养场,购置先进的挤奶设备,把挫折变成新的机会和起点。奶牛饲养规模扩大了,饲料又成了大事。恰好,附近大河头、埠西、洽疃三个村有一片1200亩承包林地,林业部门准备以每亩600元的租金外包,这价格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没人愿意接手,王志涛与妻子商议后,下决心承包了下来,从此,这1200亩地,1000亩种上小麦、玉米,200亩种上了蔬菜等经济作物。
探索农牧结合循环养殖模式
有了自己的农场,解决了奶牛饲料问题,面对堆积如山的牛粪和麦秸,王志涛却束手无策,同时,因为承包的土地与以前是同一耕地深度,造成了土层底部出现“硬块”隔层,不仅在天气干旱年份土壤缺水,小麦玉米产量也不高。2013年,市农机局技术人员登门给王志涛送来“药方”,帮助他规划了农牧结合保护性耕作循环种养策略。“麦秸直接还田,玉米秸秆用来喂奶牛,产生的粪便用来产沼气,沼气的废渣和沼液,再用到大田里,加上保护性耕作,形成良性循环种养。这不但改善了土壤,还节约了种粮成本。”王志涛说,利用农牧结合保护性耕作不仅解决了以前的环境问题,还减少了种粮成本,增加了收入,仅化肥、翻地费用每年就节约7万元,小麦、玉米亩增收400元。
有机高产小麦卖到每斤一块三
“你看,这些小麦的颗粒看上去要比一般的小麦粒饱满。”在王志涛的麦地里,虽然他种的小麦品种是普通的烟农19,但长的接近70多公分。他用手搓出几十个小麦粒说,同样数量的小麦粒,他的小麦粒比一般小麦粒重量要高出不少。
因为王志涛种的小麦不用化肥农药,生产出的小麦品质高,这两年小麦成了抢手货不说,价格还比一般小麦卖的价高。“今年的小麦还没收获,就有10多家粮食收购企业登门预定,最后被一家粮食收购企业以每斤1.3元的价格全部订购。”王志涛说。
专业合作社走向“农业工厂”
小麦高产,卖出高价,还被抢购一空,不仅让王志涛增强了科技种粮的信心,村里的农民也争相加入由他发起成立的青岛隆硕丰小麦专业合作社。从去年到现在,合作社已拥有社员326户,耕地面积达3200亩。“降低种粮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今后我们合作社发展的目标。”王志涛说,他们将在合作社推行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直接从农资生产厂家购进所需的生产资料,降低社员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同时,通过融资方式筹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合作社的农产品实行初加工或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走“农业工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