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职能,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扶贫模式,产业式扶贫加兜底式扶贫双管齐下,“输血”与“造血”双措并举,走出一条扶贫帮农新路——
□记者 杜茜
近日,在“红盾扶贫帮农暨银企对接现场会”上,成功落实贷款的青岛福润海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海绩激动地说:“真是‘雪中送炭’啊,多亏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帮助,我们合作社成功从邮储银行贷到800万元,投入农产品生产。有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媒’,再也不愁‘融资难’了,我们企业做大做强也更有底气了。”
“牵线搭桥”
帮农企融资1.259亿元
农业经济生产设备少、产量和质量的不确定因素多,靠抵押贷款额度比较小,难以满足投资需求。近几年,一些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外行人,盲目踏入农业种植领域,结果一败涂地,严重挫伤了银行和投资商的投资信心。“融资难”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涉农个体户发展的一大瓶颈。
如何破解“融资难”?牵牛要牵“牛鼻子”,解决“融资难”也需找到“牛鼻子”。“银行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企业不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产品。信息不对称是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何贤德说,为打通银企对接“最后一公里”,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莱西邮储银行联合开展“走企业,去乡村,走贫困户”资金需求调查,着力实现银企信息对称。通过协调金融机构缩短审批期限、降低贷款利率、优先将“守重企业”、驰著名商标企业推介给金融部门等方式促进银企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向银行提供了12家中小微企业信息,6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信息,累计帮助合作社、家庭农场获得贷款4900余万元。
目前,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在全市开展“红盾扶贫帮农暨银企对接”活动,使银企对接成功率同比提升60%。1-5月,累计走访企业950家,对接齐鲁银行、农商银行、元泰村镇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为22家涉农企业落实贷款1.259亿元。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带动农民致富
在日庄镇市场监管所,一位刚刚领到农业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的农民大哥高兴地说:“昨天我才提交的申报材料,今天就拿到营业执照了,多亏了工作人员帮我录入材料,不然我一个老农民,还真是不懂。”
“许多农民不知道该怎么填写申请材料,为此我们在审批大厅设置‘最多跑一次’服务窗口,开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绿色通道,给他们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让他们尽早拿到营业执照,尽早投产,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何贤德介绍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与此同时,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我们的饲料加工厂,每天仅玉米需求就达1200多吨,由此带动起个体运输商贩,一个商贩一年收入达20多万元。”九联集团负责人说道。
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引导支持下,九联集团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四百”工程,为周边村庄培养100个个体工商户、100名专业技能人才、100个运输业户、100户勤劳致富家庭,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96户,订单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带动就业7万余人次。
红盾“兜底”为农产品发展
保驾护航
品牌是农业增收的“潜力股”,红富士苹果、莱阳梨就是很好的例子,打造一个地域品牌,可以富裕一方百姓。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职能,深挖农业增收潜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目前,全市涉农商标达到570余件,打造了官道小米、浩丰食品等一批叫得响的农产品品牌,帮助农民增收1000余万元。”何贤德说,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红盾护农”农资打假力度,严查商标侵权行为,及时调处种养户涉农投诉举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5月份累计抽检农资530批次,立案查处36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帮扶路上“谁都不能掉队”。面对那些无力改变自己现状的贫困户,红盾出手“兜底”,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积极配合青岛市工商局做好后郭格庄村和后李格庄村结对帮扶工作。累计投资130余万元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陆续建成了文化广场、自来水净化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和文化书屋,实现了村内路面硬化、路边绿化、路灯亮化。为100余名村民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开展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和春蕾女童行动,累计走访慰问贫困户138人次,向23户贫困户和12名春蕾女童捐款捐物10万余元。
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兜底式”帮扶,给无力脱贫者“输血”, 让无力者有力前行;通过“产业式”帮扶,架起银企对接桥、推广有助致富增收的经营模式、保护农产品品牌、实现更多农户自我“造血”,让他们脱贫致富更有尊严。“红盾”扶贫帮农让农民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