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莱西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意见

2017-04-11 17:24:03    来源:    编辑:

 莱西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的意见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双管单位:

工业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壮大总体实力的主战场。为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工业经济振兴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青岛“三中心一基地”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中央全会及各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市场发展导向,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集聚,加快工业向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等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经济创新跨越发展,为开启宜居幸福莱西建设新征程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构建工业发展新框架。按照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创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姜山先进制造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低碳环保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和产城融合等产业,沽河食品谷产业园重点发展食品深加工、休闲产业等,南墅石墨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石墨新材料等产业,店埠航空文化特色小镇重点发展航空培训、飞机研发制造等通航产业。

(二)创建工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推进科技与工业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发展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新动力、新结构、新特色、新优势。引导传统产业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新能源汽车、石墨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开创工业发展新局面。工业经济实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1年规模以上产值达到2500亿元,较2016年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新增100家以上。

三、政策措施

(一)强化基金引导和资金扶持

1.设立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引导基金。设立企业“助保贷”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专项基金,参照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的模式,探索首期设立1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引导基金,通过参股支持方式,主要用于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提高资本运作效益。(责任部门:财政局)

2.设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起设立总额度为5000万元的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发展互联网工业、品牌培育、园区建设、企业家队伍建设等,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责任部门:财政局、科工信局)

3.设立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市政府设立总额度为1亿元的企业应急周转资金,用于企业在银行货款的续贷周转。具体使用按《莱西市企业应急周转金管理办法》(西政办发2015〕49号)规定执行。(责任部门:金融办、财政局)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4.引导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对当年认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根据相应级别给予奖励。设立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根据市科工信局、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众创空间、孵化器、小企业产业园奖补实施细则》的通知(西科工信发〔2016〕83号)实施。(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5.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省和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企业和新认定国家、省、青岛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国家、省、青岛市工业设计奖,新认定的国家重点新产品、青岛市高新技术产品及重点新产品,新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新引进的企业获上述荣誉,其总部在我市注册登记的,视同新认定的相应级别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发明创造,具体奖励按《莱西市专利奖励办法》(西政办发〔2015〕115号)规定执行。(责任部门:科工信局、发改局、人社局)

6.鼓励企业设备技术资源共享。建立国家、省、青岛市级企业创新平台设备、技术资源共享制度,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分析测试及质量控制等。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新上设备单台价值50万元以上,并且对本企业外实施检测服务的,按单台设备价值的10%给予补助,单台设备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发改局、人社局)

7.鼓励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对通过青岛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或者使用共享科学仪器为研发创新开展的检测服务给予补贴,同一企业年度最高补贴不超过5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三)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8.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每年按照实缴税金、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入等指标加权排序,并结合企业潜力、自主创新能力等实际情况,筛选出50家工业骨干企业和50家工业成长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选 “十强工业企业”、“纳税贡献大户”,并通报表彰。(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

9.大力发展规模企业。对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每户新上规模企业只享受一次奖励。对已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净增产值较大的给予相应奖励,其中:当年净增产值超过五千万元的每户奖励5万元;净增产值超过亿元的每户奖励10万元,在此基础上,净增产值每增加1亿元增加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统计局)

10.积极培育具有专长的中小企业。对当年通过青岛市“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打冠军)、示范企业、产品(技术)认定的,分别给予奖励。(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四)引导产业做高做新

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奖补,实行总量控制,每年奖补总额不超过200万元,每户企业奖补不超过20万元。综合考虑上一年度项目设备投资和新增财政贡献,给予事后奖补。(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1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大投入,每年择优评选一批设备投资额300万元以上、技术水平国内先进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6%的设备投资奖补。

1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橡胶化工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每年择优评选一批设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技术水平国内先进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5%的设备投资奖补。

13.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鼓励通用装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加大投入,每年择优评选一批设备投资额300万元以上、技术水平国内先进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不超过6%的设备投资奖补。

(五)推进智能制造

14.推进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对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等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按照青岛补助金额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配套支持。(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15.鼓励企业“机器换人”。对购买使用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企业,按设备购置款的3%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助;在危险程度高的化工、民爆等行业,推广应用安防、排爆、巡检、救援等特种机器人的,单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16.鼓励企业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对本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通过省级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给予专项资金奖励,根据上年度企业首台(套)产品销售的数量和金额,确定扶持金额。其中,成套装备最高不超过30万元;单台设备最高不超过2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17.鼓励企业加快“两化”融合。对当年新获得国家、省、青岛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分别给予奖励。(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18.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对青岛市新认定的智能工厂、互联网工厂,对新认定的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对当年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软件产品”表彰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六)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19.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当年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管理奖、全国质量标杆)、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产品、省长质量奖)、青岛市著名商标(青岛市名牌产品、市长质量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对当年被新认定的出口名牌、行业名牌、农产品名牌等,降一级进行奖励。工业企业在境外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的,给予费用补助。(责任部门:市场监管局、科工信局)

20.引导参与标准化建设。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发布实施的牵头企业,对参与制定(修订)上述标准并发布实施的企业,对承担国家、省、青岛市标准化示范项目、试点项目的,对获得国家4A、3A、2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证书的,分别给予奖励。(责任部门:市场监管局)

(七)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21.鼓励企业提高产品配套率。引导大企业提高本市产品配套率,对辖区内年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本地配套年新增额超过500万元的,按其新增配套额的3%一次性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提高对市外大企业配套率,辖内企业为市外大企业配套超过500万元的,按其年新增配套额的3%一次性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统计局)

22.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参加国内外展览(销)会,加强工贸结合、内外贸结合,不断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由市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工业企业参加的国内外展览(销)会,给予参展企业经费补助。每年从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对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费用予以补助,并实行总量控制,每年补助资金不超过10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商务局)

23.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本市工业企业到境外设立加工贸易、生产性企业、境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及境外资源开发且中方投资额50万美元以上项目,对前期费用给予一定补助。(责任部门:商务局)

(八)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4.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降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担保收费。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经审核确认,按照不超过当年新增担保额0.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助,每家机构最高补助不超过30万元。鼓励行业协会、重点园区、创业基地、企业互助组织等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互助基金,开展小微企业互保业务,其中由独立法人机构负责运营的,视同担保机构予以相应补助。(责任部门:科工信局、金融办)

25.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对备案的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额5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贷款担保,经审核确认,按照不超过担保额1.5%的比例补助给贷款企业,并实行总量控制,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00万元(责任部门:科工信局、金融办)

(九)抓好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26.扶持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搞好全市产业集聚区统一规划布局,突出抓好一批对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又有发展空间、产业基础好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对当年新被认定为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青岛市级工业产业集聚区的镇(街道)予以奖励。(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27.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对于符合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当年新被认定的青岛市级以上小企业创业基地予以奖励。(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十)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8.完善市、镇、企业三级公共服务网络。畅通政府与企业双向直通服务渠道,培育一批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质量检测、融资服务、市场开拓、人员培训等服务的专业化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对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运行经费补助。每年据实对当年新建并经青岛市主管部门认定公布的镇级或企业专业服务平台予以奖励;对已被认定且经考核合格的的镇级或企业专业服务平台每年给予运行经费补助。(责任部门:科工信局)

(十一)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29.实施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管理,积极探讨管理创新。对当年新获得山东省和青岛市企业管理奖和管理创新成果予以奖励。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门经费,由工业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组织企业家和高管人员封闭式培训和到高校进行短期培训、其它专业性培训以及聘请专家授课、咨询等,不断提升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创新能力。(责任部门:科工信局、财政局)

30.大力实施招才引智。鼓励工业企业面向国内外选聘一批技术拔尖、经验丰富、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带头人。对我市企业新引进的诺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或人才团队(范围参照《青岛市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办法(试行)》、《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综合资助经费按青岛市政策执行,生活补贴按青岛市奖励的1:0.3比例予以配套,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对特别优秀的顶尖人才项目,奖励资助可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对我市企业中获得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包括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类、国内科技创业类)、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的人才(人才项目),在上级部门奖励资助的基础上,按1:0.3比例予以配套,最高不超过80万元。上述配套资金按照20%、30%、50%比例分3年发放。同一人才(人才项目)按“从优、从高、不重复”原则进行奖励资助。(责任部门:科工信局、人社局)

(十二)优化发展环境

31.要依法严肃查处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行为,对违反规定、干扰破坏企业发展环境的行为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纳入行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十三)其他事宜

32.对存在下列情况的企业取消奖励补助资格: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资金补助的;不诚信守法经营,偷税漏税的;当年本辖区内发生安全生产、群体事件、环境污染等重大责任事故的;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33.本意见所指企业须在我市工商、税务机关注册登记,且正常生产经营的工业企业。已享受一事一议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同一项目奖励政策不重复享受。本意见所需奖补资金全部由市财政列支。本意见由市科工信局负责解释。

本意见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三年。

 

中共莱西市委莱西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2017年4月6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对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招商引资大突破,牢固树立“招商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大招商、大发展”的理念,敢于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创新,敢于在发展前提下突破,在全市上下形成全民支持招商、全民参与招商、全民促进招商的浓厚氛围。坚持问题导向和绩效导向,强化招商政策与产业导向、招商项目与空间规划、招商引资与引技引智、招商规模与质量效益、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相互协调,统一招商政策、整合招商平台、统筹招商力量、优化招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的目标转变,在提质的基础上实现新一轮量的扩张,为莱西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主要目标。建立全市内外资统一的招商体制和部门协同机制以及全市统筹流转的重大项目招引推进协调机制,形成“亩产效益”导向的招商选资绩效评价体系。创新招商体制,完善市域内项目飞地的财政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引进优质内外资项目及海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层次人才,提升招商引资对莱西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贡献率。 

      1.实际利用内资。今后五年,按照年均 15%的增长速度,累计实际利用内资达到 1200亿元左右。2017年,全市利用内资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超额完成青岛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2.到账外资。今后五年,按照年均10%的增长速度,累计到账外资达到32.4亿美元左右。2017年,全市到账外资规模达到5.3亿美元左右,超额完成青岛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突出招商引资重点 

 

    (一)突出重点产业。重点瞄准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休闲旅游及文化、现代农业九大产业开展招商。 

      1.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以“中俄科技城”、“智慧云谷”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围绕人工智能、3D技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服务、航天科技、卫星应用、集成电路、大容量存储、空间地理信息应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跨境电子商务、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招商,引进一批高端信息技术制造、服务企业,增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优势。 

      2.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招商。突出智能化、集成化、复合化、柔性化等高端方向,重点瞄准通用机械、工程机械制造、机械铸造、机械焊接、超难复杂零件社会化加工等产业开展招商,将我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围绕汽车制造及周边领域,重点瞄准各型车辆整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车辆电子、新能源汽车、整车轻量化等产业开展招商;围绕航空产业,重点开展商用飞机维修与制造、客机改货机、航空零部件加工等产业开展招商;围绕高档数控机床研发生产领域,重点瞄准数控机床主要功能部件生产研发、关键应用软件、大型压力机等产业开展招商;围绕机器人研发生产领域,重点瞄准组装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等产业开展招商。 

      3.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瞄准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医药保健、生物疫苗、诊断试剂、农用生物制品、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医学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开展招商,积极发展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业,提升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竞争实力,打造创新能力强的综合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4.先进材料产业招商。依托安德烈·海姆、河北工业大学等高端人才和机构优势,瞄准国内外知名业界企业,重点抓好晶体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光通讯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功能纤维、高性能金属材料、石墨烯衍生产品及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等先进材料产业招商,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5.金融产业招商。瞄准国内外知名产业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开展招商。一是着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法人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专业性保险公司。二是积极发展新兴金融业态。重点引进和培育融资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私募基金、资产管理、信托投资、货币经纪、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典当、小贷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新型准金融机构。三是着力引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证券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服务机构。四是积极引进组建产业基金。利用资金管理团队项目资源,引进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引入新技术、新标准,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6.现代物流产业招商。瞄准世界物流企业 100强和国内物流企业50强开展招商。以现有物流园区、企业为载体,打造成为区域性公铁空联运货物集疏运中心、商贸物流集聚区和生态物流产业示范区。重点规划建设以汽车及机械装备产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打造成为区域枢纽型农产品骨干网络重要节点、区域性食品集散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物流”模式的产业招商,建立起“电商+物流+金融”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平台。

      7.医疗康养产业招商。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医疗咨询服务等健康产业为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业界企业开展招商,打造省内最具优势、最为健全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一是医疗健康服务产业。以现有医疗机构为载体,加快引进建设心脑血管病、肿瘤等优质专科医院,以及临床检验、医疗保险、专业培训、中介咨询等相关科研机构。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依托莱西湖、姜山湿地、大青山等生态资源,积极开展机构养老服务设施、中高档养老服务设施的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养老产品生产企业和服务机构。

三是体育产业。依托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品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

      8.休闲旅游及文化产业招商。加快大沽河沿岸及姜山湿地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建设,重点围绕休闲旅游产业、电影电视、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产业,引进一批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休闲旅游文化企业和领军企业,打造成产业聚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业园区。 

      9.现代农业产业招商。重点围绕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农业生态观光、涉农电子商务等产业进行招商。 

    (二)突出重点区域。按照我市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围绕姜山新城、经济开发区及望城、水集中心城区、店埠航空文化小镇、南墅新材料产业园、沽河食品产业园、河头店胶东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引资。 

      姜山新城:重点引进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产业;以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生物科技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充分发挥姜山湿地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医疗康养、文旅产业等重点项目的引进建设,聚力打造成为产城高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板块、现代产业新高地、生态宜居新家园。 

      经济开发区及望城:立足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发展定位,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产业,重点引进总部办公、金融保险、文化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及跨境电商、多式联运物流、铁路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集加速器、孵化器、总部基地于一体的国内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示范区。 

      水集中心城区:重点引进电商产业园、现代金融、体验式商业Mall等现代服务业,突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城市改造及商业地产等项目,提升中心城区内涵和形象。 

      店埠航空文化小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以建设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引进航空运输服务、通用航空运营、航空器研发与制造、临空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高端航空产业体系;积极有序推进通用航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农林牧渔、社会事业、应急救援、教育培训、低空旅游、商务通勤等多种形式的通航运营业务,实现通用航空运营集群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南墅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引进先进材料产业,引导骨干企业携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协同开展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建设,提升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建立石墨烯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机制,促进知识产权高效利用。依托现有资源,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所需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与信息交流等平台。 

      沽河食品产业园:重点引进生物营养类、谷物类、果蔬类、禽畜类、饮料类等高端轻工食品加工项目,建设配套完善、特色突出、产业集聚度高的“中国青岛食品产业园”,打造食品产业新高地。依托大沽河“水畅、岸绿、景美”的自然优势,引进高端文旅、健康产业项目,将大沽河两岸逐步打造为休闲养生绿色长廊。 

      河头店胶东智慧物流产业园:重点引进电商类、物流类、快递类企业及大数据的在线数据仓库服务。按照“互联网+物流”、“乡村电商+物流”的理念,打造胶东乡村物流综合示范基地、胶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物流仓储、快递分拨、冷链配送、产品加工、线下展示交易等功能区,打造以电商仓储、大宗商品、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为主的仓储配一体的智慧物流产业园。 

    (三)突出人才资源。积极推动引技、引智行动,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融合,注重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泰山学者工程”支持人选等高端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同时,聚焦创业载体,打造好科技研发、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的创新孵化产业园“双创”平台,为创业团队和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众创空间。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一)注重以商招商。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服务,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引导骨干企业主动加强对外合作,通过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挖掘现有企业投资潜力,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并购、股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借助企业资源,积极引进优质上下游及关联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 

    (二)突出资本招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产业,做大做强、用好用活产业基金,积极发挥产业基金团队产业优势,放大产业资本效益。积极引进商业资本、金融资本,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助推招商引资,放大产业资本效益。推广PPP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公用设施、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三)强化专业招商。积极对接青岛市以上相关部门和产业转移区域,多方收集掌握招商信息。加强专业招商部门与境内外知名行业商业协会、投资促进机构、金融机构等联系合作,充分利用其会员、客户等资源和渠道开展招商。探讨委托相关机构和选聘海外商务代表,开展区域性和行业性专业招商。 

    (四)实施定向招商。立足我市重点招商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相关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中央直属企业、上市公司等的投资战略分析,积极捕捉招商信息。建立各级领导定向定点联系大企业招商制度,实施高层推动和专业化促进,通过主动出击、及时对接,有针对性满足大企业、大项目个性化需求,尽快形成突破带动效应。 

    (五)开展专题招商。围绕全市招商引资重点,结合省和青岛市重大经贸活动,制定我市境内外专题推介计划,组织专业招商团组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金融、新材料、航空、电商仓储等领域专题招商,增强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加强网络招商。推行“互联网+招商”模式,充分发挥现有网络平台功能,及时更新宣传推介内容,发布产业招商信息。建立招商服务信息系统,集项目信息、资源互通为一体,统筹项目信息,统一招商资源,打造共享机制,用互联网手段为全市招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招商引资促进工作委员会(简称市招商促进委)。市招商促进委统筹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和计划目标,统筹产业导向和区域功能布局,统筹市级重大招商活动,统筹招商引资政策、项目“飞地”政策和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镇”)、市直单位利益补偿等全局性的工作。市、镇两级要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当前推动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统筹,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督查考核,狠抓落实,保障招商引资工作有序开展、有效推进。 

    (二)组建产业招商组。组建科技创新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汽车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教育卫生体育、商贸物流、金融、现代农业等11个产业招商组。每组由相关市级领导担任组长,1个市直单位牵头,3-5个成员单位组成。各组要明确目标任务,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套工作班子、一套推进方案”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 

    (三)强化统筹调度。一是一周一快报。市招商促进委办公室每周汇总各镇、产业招商组、各部门招商信息,形成招商快报并报送市委市政府。重大招商信息,随时专报。二是一月一调度。市招商促进委办公室每月听取一次各镇工作汇报,对招商工作进行督查调度,按月对全市各目标责任单位上报的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审核、统计和通报,制作任务进度表,确保各项任务指标达进度。三是一季一核查。市招商促进委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招商形势分析会,听取各产业招商组、各镇招商引资工作汇报,分析形势,调度重点项目。市招商促进委办公室每季度末对各镇新开工、新竣工和新投产的重点项目进行核查,并公布结果。四是半年一观摩。半年现场观摩各镇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公布一次各招商责任单位招商实绩。年终进行全面考核,对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压实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各招商主体职责,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各镇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完善配套条件,提高承载能力,切实做好项目洽谈引进、跟踪落实及后续服务工作,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主体和项目承接的主要载体。各产业招商组、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渠道和资源优势,强化产业研究,优化投资服务,抓好产业项目招商。各部门要积极把握好企业动态,广泛收集投资信息,及时传递项目线索,跟进各类招商信息。各审批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洽谈、审批、开工建设和运营的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度,搭建项目准入和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或“一条龙”式代理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审批“负面”清单,切实保障行政审批全面提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家、省、青岛市出台的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积极研究创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方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投资准入、高端人才创业等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经费补助、奖励力度,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完善引荐人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积极性,推动招商引资跨越式发展。拓展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结合项目产业类型和当地实际,探索通过“招、拍、挂”实施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六)建立招商台账。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数据库、信息库“三库合一”基础平台,动态收集、分类整理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线索、客商信息,形成招商信息汇集处理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招商责任单位应及时向市招商促进委办公室报送招商信息,其报送情况纳入年度招商引资考核。以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完善区域功能为原则,由相关部门和园区策划包装一批总投资亿元以上的招商大项目,按照“定产业、定目标、定载体、定责任”的要求,明确项目的位置、面积、投资、产业定位和招商目标对象等,建立科学、规范、完备的招商项目库,多渠道对外发布推介。 

     (七)推进区域联动。加强各镇、部门招商联动,研究制定招商合作项目异地流转(飞地)办法,按照信息共享和利益分享的原则,引导各镇根据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规划引进项目。 

     (八)加强评审考核。实施好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评审,把好环保、安全生产等关口和大项目优惠政策的标准。科学设置考核体系,将引入高层次科创团队、科研院所纳入考核。强化项目质量考核,重点考核当年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和新投产项目,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主导产业契合度以及重大项目个数等质量指标。实行分类考核,以各镇、部门、产业招商组为对象,出台分类考核办法,强化考核针对性。 

      (九)强化队伍建设。强化招商人员专业培训,大力提高招商人员的思想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全市建立稳定的、具有国际战略视野的专业招商引资队伍。根据专业招商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面向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遴选,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任)等方式选聘工作人员,充实配强招商队伍。

 

     (十)强化对外宣传。实行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和城市形象宣传“三位一体”,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各类平台,大力宣传我市本土潜力、区域战略、比较优势和投资环境。针对不同类别的板块、产业、项目和招商对象,制定不同的招商推介方案,提高宣传推介实效。充分借助专家、企业、媒体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力量,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报道我市投资环境,合力塑造“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的品牌形象。 

 

 

莱西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双管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金融机构聚集,完善金融业态,壮大资本市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聚集金融资源
   (一)对新设和新引进的法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金融机构,按照其注册资本规模给予一次性补助。实缴注册资本50亿元(含50亿元,以下按此类推)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亿元;50亿元以下、4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8000万元;40亿元以下、3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6000万元;30亿元以下、2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4000万元;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2000万元;10亿元以下的,按实缴注册资本的2%给予一次性补助。
   (二)对法人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增加注册资本的,按照其新增资本扣除政府投资额后的1%,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三)对新设和新引进的法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金融机构业务总部,给予一次性落户补贴:银行总行业务总部给予1000万元;保险公司业务总部给予500万元;证券、期货、信托业务总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财政支持,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四)对新设立和新引进的区域性管辖金融机构并在莱西市汇总纳税的,业务管辖范围覆盖青岛市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一次性补助;业务管辖范围覆盖青岛市以外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补助。
   (五)新设和新引进法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金融机构,自建或购置自用办公及营业用房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与政策支持;租赁自用办公及营业用房的,自成立之日起,免费提供办公场所5年,营业用房租赁期三年以上的,对前三年租赁费按照每平方米200元标准给予补助,三年累计补助总额不超过200万元,补助期间不得对外转租。
   (六)经省金融办批准,我市新设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准金融机构,按其注册资本的0.5%给予公司开办费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
   (七)对新设和引进的其他对我市经济金融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法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机构等特别重要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政策支持。
   (八)对我市引进的法人金融机构总部、业务总部、区域性管辖机构,自开业起5年内,视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给予适当补助。
   (九)聚集金融资源所需补助资金先由市财政支付,年终结算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负担。
   二、促进私募投资基金业发展 
   对在我市工商、税务注册并按照规定在监管机构登记备案的私募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企业,给予以下政策扶持:
    (一)办公用房补贴
   对落户我市的基金管理企业免费提供办公用房(面积不超300平方米);超过提供办公用房面积的,按照租赁价格(不高于市场指导价)对超过部分给予30%补贴。经营期间办公用房不得转租。
   (二)经济贡献补助
   1.对投资我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基金,在退出时按照该投资额形成地方经济贡献的30%给予基金管理企业补助(有政府投资平台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应扣除政府投资平台对基金管理人让渡收益部分),单笔投资贡献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对年度地方经济贡献不低于100万元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在扣除第一项投资贡献补助后,按照其对地方经济贡献剩余部分的60%给予补助,期限为5年。
   3.补助资金可以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自主奖励企业的股东、高级管理人员等,具体使用由企业自主决定。
   (三)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工作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为私募基金管理企业和私募基金登记注册、变更等方面提供便利。
   (四)促进私募投资基金发展所需补助资金先由市财政支付,年终结算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负担。
   三、鼓励金融机构扶持地方经济本文件发布之前已设立的金融机构,按照《关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意见》(西金字〔2014〕6号)相关意见执行。
   四、鼓励企业上市挂牌
   (一)支持企业股份制改造
   规模以上企业股份制改造完成后,每户给予20万元费用补助。
   (二)“四板”挂牌奖励补助
   1、对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我市非上市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给予30万元挂牌费用补助。
   2、引导鼓励四板推荐机构对挂牌企业持续跟踪服务和投融资服务。按照挂牌企业挂牌后第三个会计年度比挂牌年度对地方经济贡献的增幅进行排名,对排名前五位挂牌企业的推荐机构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三板”挂牌补助
   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我市企业,给予120万元挂牌费用补助。企业挂牌后实现直接股权融资的,按照实际到位资金3‰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每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四)企业上市补助
   1.对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本市企业,其发生的券商、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项目咨询等中介机构服务费用,按照总额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境外首发上市的企业,在募集资金到账后,按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的2‰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买壳”上市,并将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我市的企业,其发生的券商、律师、会计师、资产评估、项目咨询等中介机构服务费用,按照总额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再融资额80%投向我市的,按照再融资额(扣除发行费用)的2‰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拟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企业上市挂牌过程中因改制、重组、并购、规范等产生的市级经济贡献,拟上市企业在上市材料上报证监会后、新三板拟挂牌企业在挂牌材料上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后给予补助;需要完善产权手续的,优先予以办理,涉及其它历史遗留事项,凡符合当时有关规定的,政府各有关部门均应予以补办相关手续。各部门对企业的各项收费按大项目标准执行,罚款按最低标准执行,罚款于企业上市挂牌后,给予同等金额的资金补助。
   4.拟上市挂牌、已上市挂牌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相关部门要优先办理立项、转报或核准、土地、规划、环评等手续,优先安排使用土地指标并实施供地。对符合条件的拟上市挂牌企业、已上市挂牌企业,优先支持申报各类政策性资金。
   (五)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补助资金先由市财政全额支付,年终结算时由市、受益镇办(开发区)各负担50%。
   五、引进和培育金融人才
   (一)支持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引进金融和财富管理高端 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按照有关规定,在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
   (二)鼓励金融和财富管理高端人才在我市创新创业。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遴选一批金融和财富管理高端人才,根据其经营业绩和对我市的贡献,给予补助。
   六、附则
   (一)本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不重复享受,本政策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二)享受本政策的各类金融机构,应承诺十年内企业持续经营且不迁离莱西市,若迁离莱西市,需全额退还享受的政策补助资金
   (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所涉及的政策内容与以往不一致的,以本政策为准。
   
   
                                                        莱西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日

 

 莱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双管单位:

   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6-202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发〔2013〕25号)、《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青政发〔2014〕13号)和《莱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结合我市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等服务业,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打造国家休闲服务消费新天地、半岛商贸物流发展新高地和青岛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活力区。
   二、发展目标
   ——总量持续扩大。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建成半岛物流集散中心、半岛中部休闲特色经济中心、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健康养老休闲城市,形成较强的经济活动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吸附力。
   ——结构明显优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布局更加合理。依托世界休闲体育运动场馆、大沽河生态旅游带、青岛国际农副产品交易物流港、胶东乡村物流综合示范基地等重点功能区,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突出重点领域
   (一)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交通优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打造半岛物流集散中心。到2020年,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家;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物流企业5家、过亿元物流企业1家。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
   1.加快形成集聚效应。一是加快青岛国际农副产品交易物流港建设,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二是推进胶东乡村物流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半岛电商分拨中心;三是加快中都物流项目落地,打造汽车物流园;四是积极对接济南铁路局,争取支持,规划建设公铁联运的铁路物流园。
   2.积极发展溯源物流。以耐克森橡胶、奥司登精密铸造、韩亚重工、华翔航空科技、泰光、赛威等“莱西制造”为切入点,建设工业区域品牌产品电子溯源系统。以莱西大板栗、莱西大花生、马连庄甜瓜、王家庄油桃、店埠胡萝卜等“莱西原产”为切入点,建设优质食品直供配送溯源系统。
   3.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办好胶东乡村物流发展论坛,打造常态化、规模化的物流论坛,重视大型论坛活动的引领作用。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鼓励引导企业建设以物流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为核心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建立以信息化、标准化为支撑的物流体系。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商贸等行业,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定制化和专业化服务。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发展现代智能仓储、智慧物流。
   (二)休闲旅游业
   顺应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新需求,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利用作为“青岛后花园”的优势,以“休闲莱西”为主题,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积极拓展以休闲、度假、健身、养生、养老等为主体的休闲旅游,努力提升旅游层次,打造胶东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到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1.发展精品旅游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推进特色休闲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构建连通城区、覆盖农村的全域休闲旅游体系,重点培育姜山汽车小镇、店埠航空小镇、沽河休闲食品小镇、院上葡萄小镇、南墅碳谷小镇、河头店物流小镇、马连庄红色小镇7处休闲旅游特色镇。实施“一镇(村)一品”旅游品质提升工程,抓好1-2个旅游特色镇、村的旅游发展规划,着重做好部分国家级旅游贫困村的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扶持日庄镇沟东村等7个国家级旅游扶贫村的沿湖特色民宿发展,为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大沽河、姜山湿地等旅游资源潜能,编制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城区作为最大景区来运营,增加城市休闲旅游空间和景点,争取建设大沽河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着力构建河湖山水一体大休闲旅游格局。
   2.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指导创建A级景区、A级旅行社、星级饭店,着力解决景区在旅游厕所、网络覆盖、智能讲解、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打造旅游美食、民俗文化、特色商品等特色鲜明、吸引力较强的旅游特色街区体系,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道路标识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旅游承载功能。
   3.开展旅游宣传营销。通过联合推介、资源置换、活动营销、共建共享、有偿使用等方式,整合市内市政、路政、地产、媒体等资源,加强城市旅游形象推广和旅游产品推介。深化半岛八县市旅游联盟和品牌景区营销联盟合作,推出周末环湖游、近郊休闲游、乡村休闲游、体育健身游和水上娱乐游等为主题的大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探索联合推介、捆绑营销、互利共赢合作模式。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开展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和旅游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推出旅游商品推荐名录。推进智慧旅游手机短信推送平台、智慧旅游手机办公系统和智慧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发展“智慧旅游”。
   (三)现代金融业
   紧紧围绕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金融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着力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银政企共赢的合作氛围。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36亿元,力争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1%。
   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根据莱西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现有金融机构分布状况,加快市区金融网点布局调整,以烟台路和重庆路为中心规划建设金融集聚区。以政策扶持、引进发展、培育创新为路径,吸引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入驻莱西,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融资担保、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适度集中,形成金融产业集聚效应。
   2.繁荣发展资本市场。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实现莱西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创业板板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增加新三板市场企业挂牌数量。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优先股,拓宽融资途径。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投资莱西,鼓励发展本土创投和股权投资机构。对接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支持企业借助蓝海股权交易中心、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融资、并购、资本运作,推进股权流动,改善公司治理,扩大融资理财、委托投资、项目投资、投资管理等业务。
   3.创新小微企业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小微企业专项信贷计划,支持建立小微企业主办银行制度,设立小微企业服务专营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探索互联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构建中小企业统借统还贷款平台,推广“挂牌贷”、“税贷通”、“助保贷”等银行信贷业务创新,开展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
   4.推动保险业健康发展。完善保险市场体系,积极吸引财产险和人寿险公司在莱西开设支公司,推动健康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的设立和发展。规范发展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类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保险直销市场和保险中介市场协同发展。鼓励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扩大险种和覆盖面,发展特色险种。
   (四)现代商贸业
   以利群集团莱西购物中心、利客来莱西购物中心、缤纷五洲城市综合体等为载体,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和消费导向,积极适应消费需求新特征,不断创新服务供给,增强商贸发展内生动力。围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试点工作,推进商贸集聚区建设、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现代商贸业发展体系。到2020年,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9万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1%。
   1.巩固提升城市商圈。按照宜居莱西要求,改造提升城市旧商圈,拓展城市新商圈,为消费者提供优良消费载体。加快提升以文化路北、青岛路东、黄海路南、烟台路西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烟台路、威海路为代表的城市商圈,加大沿街外立面改造力度,统一形象,增加步行街和专业街文化品味,营造商业氛围。结合“退二进三”、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以市政府周边区域为重点,发展地标性城市商业群,积极拓展城市新商圈。
   2.升级改造新建农贸市场。巩固提升莱西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水沟头农贸市场、瑞尔农贸市场、重庆路副食品市场。升级改造威海东路农副产品市场和月湖早市。规范威海路夜市、沙岭村、南龙湾庄村市场,建设翡翠城、夏屯村等便民摊点,取缔滨河路“马路市场”、长岛路占路经营摊点。启用豪帝市场、北庄冠西菜市场。按照高级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分批分期新建济南路室内农贸市场、香港路农贸市场、辽宁路室内农贸市场、岗河头农贸市场。
   3.加快建设专业市场。以我市优质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在店埠、河头店、马连庄等地加快改造提升蔬菜、优质苹果、甜瓜等农产品专业市场,推动农产品交易的规范化、标准化,带动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和乡村物流的发展。以我市集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橡胶生产、机械制造产品为依托,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汽配交易市场、橡胶产品交易市场、机械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产地型工业品专业市场。以汽车服务产业园、青岛联富国际装饰城、缤纷五洲城市综合体等为重点,规范提升建材、汽车、五金、服装、食品等消费品专业市场。
   4.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广“互联网+商贸流通”模式,加快商品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融合发展。推广B2C、O2O等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支持开展采购、生产、销售全流程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5.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菜篮子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市控蔬菜基地培育认证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品牌化建设,提高自有品牌比例。加强“菜篮子”市场流通能力建设,积极组织辖区内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推荐辖区涉农企业加入“阳光食品工程”,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全市阳光食品工程平台对接活动,积极申报“青岛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加强“菜篮子”市场运行调控,健全“菜篮子”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密切监测“菜篮子”市场运行动态,培育3个以上“菜篮子”商品应急投放点,做好生活必需品应急处置。
   (五)电子商务业
   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电商在商贸、金融、农村等各领域发展应用,逐步形成电子商务聚集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50亿元,争取2-3年内在全面发展电商经济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电商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商名优品牌,高标准打造6-1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孵化器)。
   1、加强电商人才引进与培养。整合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确定一批培训机构和实践基地,通过职业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协会合作,分层次、分类别企业负责人、各行业从业人员等,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工作。鼓励开展就业前或再就业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培训一批农业企业高级管理及部门管理人员,培养一批农村、社区网店经营人员、个体和大学生(村官)电商创业者,确保每个电商村都有电商人才。大力引进市外优秀电子商务领军人才、高端运营商和高级职业经理团队,为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着力推动电商上行。以莱西优品为切入点,鼓励发展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产品上行。重点以我市原产地认证产品、市级以上品牌产品、名牌服务为主体,整合我市名优特农副产品、休闲产品、制造业特色产品、优势服务等资源,打造我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以我市的市场监管、价格等管理部门为保障,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打造诚信电商平台,推动我市名优特产品的上行发展。
   3.积极拓展跨境电商。顺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推进跨境电商园先行先试,建设“传统企业+互联网”及“互联网+外贸模式的定制化服务园区”平台,构建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利用青岛市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有利时机,争取在莱西市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仓库。从我市蔬菜制品、石墨制品、名优产品等适合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中选取3-5家重点培育和试点,积极帮助对接海关、商检等部门,扩大跨境业务,构建开放、多维、立体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帮助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拓宽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力争3年内我市跨境电商贸易额占进出口额10%以上。
   4.加快发展社区电商。加强电商与实体社区服务中心、菜篮子工程、放心粮油店等民生工程的对接,强化实体展示体验店的建设,以城市社区、居民小区为主要服务对象,建设一批社区性电商平台,完善城市社区物流直供配送体系,打造全年龄段覆盖的社区电商平台。
   5.完善电商支撑体系。根据电商发展需要,加快完善电商扶持培育、物流配送、监督管理等支撑体系。着力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公共仓储、物流配送、人才培训输送、社会化全媒体宣传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督与管理,打击线上假冒伪劣产品,强化诚信交易,营造线上线下平等的营商环境。
   (六)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态优良、文化厚实的优势,大力拓展亚健康治疗、康复服务、养生养老等健康产业链。到2020年,基本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知名休闲养生福地和健康养老休闲城市。
   1.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立足社会需求和产业条件,重点发展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养生健身、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业。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推动“智慧医疗”和专业规范的医疗护理服务发展。积极推广医养结合模式,对新规划建设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康复、老年病等特色学科建设。探索在医疗机构周边同步建立养老院或养老社区,实现医疗与养老紧密互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便捷服务。积极开发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老年助餐点等养老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综合养老服务功能。
   2.着力推进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医疗器械、体育健身用品、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制造等产业优势,加快技术研发与创新,推动科研成果加快孵化,使健康用品制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日庄乐享自然中医药产业园、坤旭·华东中药材博览城、“仙境海岸”平台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引进一批健康产业项目,打造全国健康产业的制高点和示范点。
   (七)科技服务业
   以科技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构建“智慧莱西”为目标,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范围全面化的科技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到2020年,新增各类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校分支机构、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机构18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面积突破2万平米。
   1.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运营管理信息化,加快软件开发企业引进力度,培育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开发云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测评等信息安全产品,加快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打造物联网经济强市,推动莱西成为青岛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
   2.强化科技专业服务。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构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和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八)中介服务业
   到2020年,建立与我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行业门类齐全、专业结构优化、机构集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中介服务业产业体系。
   1.规范发展传统中介服务业。引导房产中介、职业中介、货运代理、广告会展服务等传统中介服务加快整合步伐,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和运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优化提升现代中介服务业。加快重点机构引进培育,努力提高业务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法律会计,鼓励中介机构进行国内外业务合作,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大力发展高端业务,增强跨区域拓展业务能力,向业务综合性、组织集团化方向发展。融资担保,大力扶持本地担保公司,积极研究扩大担保标的范围,增强担保公司的业务能力。人力资源,积极培育本地服务机构,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金融中介,支持银行中间业务、证券期货交易、保险代理等现代金融中介服务发展,促进我市金融市场健康、成熟、稳定发展。科技中介,积极引进高端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支持开展科技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和运营等服务,助推产业、企业创新发展。
   3.培育发展新兴中介服务业。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内外市场规范发展的机遇,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检验检测,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快发展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重大装备制造等检验检测服务。商务咨询,引进培育一批高端“智库”,开展战略研究、决策咨询等服务。
   (九)会议会展
   1.规范提升节会经济。规范提升糖球会、美食节、莱西湖农业文化生态园葡萄文化节、店埠胡萝卜文化节、莱西市梨花节、东大寨苹果采摘节、马连庄甜瓜节、大青山槐花节等节会。利用休闲经济发展优势,规划举办莱西国际休闲节,打造成为莱西重要的城市名片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2.鼓励发展高端论坛。不断提升世界休闲高峰论坛、中国·胶东乡村物流发展论坛、山东半岛城市旅游区域合作联盟休闲旅游论坛的规模和水平。策划举办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国家石墨产业发展论坛,增强新能源汽车和石墨产业发展话语权。
   3.积极推进会展经济。积极申办全省、全国、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以新能源汽车、石墨产业集群、优质农产品等优势产业为导向,培育发展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展会品牌、国家级石墨产品展会品牌和省级优质农产品展会品牌。
   (十)文化教体产业
   1.加快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发挥莱西文化优势,充分利用“木偶之乡”、“书画之乡”两大文化品牌,深入挖掘莱西泥塑、雕刻葫芦等文化资源,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着重培育引进一批牵引力强、示范性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胶东民俗文化产业园,推动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2.繁荣发展教育产业。规模化引进高端、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积极拓宽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专专业领域,加快推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莱西校区、青岛北方航空职业学校、恒星科教园等项目建设和发展,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3.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一流休闲体育设施,重点打造自行车、马拉松、攀岩等品牌赛事,推进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总量,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现城区公共体育设施“8分钟健身圈”、农村“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莱西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服务业发展局,负责协调推进莱西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对重点行业发展情况实行月调度,共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制定扶持政策。一是制定限额以上服务业(非工业)企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时纳统,提高我市限额以上服务业(非工业)企业数量。二是制定行业发展扶持政策。认真落实上级和我市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服务业各重点领域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政策,制定我市行业发展扶持政策。三是成立服务业产业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规模2亿元的服务业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各服务业重点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基金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
   (三)提高服务水平。把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投资的重要抓手,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谋划、论证、筛选、实施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每年分行业确定5个左右的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加强项目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对重大项目在审批、资金、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四)优化服务环境。不断完善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通过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为服务业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
   (五)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使用和奖励。对引进的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要努力消除其在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的后顾之忧。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人才进修、研修、考察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工作力度,加强高等院校、职业学院、科研机构与产业园的合作,加快培养、培训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市服务业考核指标体系,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非工业)企业等指标分解到12个镇(街道),形成一套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和工作落实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莱西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日
 

 

中共莱西市委  莱西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意见

(2017年3月30日)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和生产经营环境,全面增强我市招商吸引力、企业成长力和经济实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就加强我市企业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打造青岛市级产业平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沟通交流,积极靠前帮办,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二、服务对象和内容

(一)服务对象

我市范围内所有企业,包括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鞋帽箱包、橡胶制品、皮革制品等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科技、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批发零售、物流、金融、房地产、餐饮、广告等服务业。

(二)服务内容

1.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重点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自身无法克服、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投资项目办理过程中涉及的项目备案办理、工商税务登记、行政事项审批、竣工验收备案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用工及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问题;企业资产重组、科技创新、人才保障、产品配套、物流服务、外贸出口、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

2.推动企业创新发展。通过组织培训、外出学习、协调对接交流等方式,满足企业在转型升级、技术改革创新、院校专家对接等方面的需求。

3.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通过问题梳理、总结归纳、专题调研等方式,发现制约企业发展因素,提出对我市经济或行业发展有益的意见建议,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使企业发展更加健康、有活力。

三、制度建设

(一)建立领导包联企业制度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每人分别包联3家重点企业,每季度走访企业1-2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建立信息传递沟通制度

1.市委统战部牵头各相关单位建立企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汇总企业提出的困难、需求、意见建议,并按照责任分工对接、下发各相关业务职能部门落实办理。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两次企业家座谈会,广泛听取企业家对服务企业工作及我市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和相关职能部门每月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与企业进行沟通,主动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服务平台。

3.建立服务企业QQ群、微信群和短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事项,收集企业相关信息。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专业咨询公司收集、调查企业意见建议的方式 ,拓宽政企沟通渠道。

(三)建立政策公开和解读制度

市委统战部牵头汇总整理制定各级扶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汇编和企业注意事项汇编,下发企业周知。各业务部门挑选懂政策、熟悉业务的人负责政策咨询和解释,设立并公开政策解释电话。

(四)建立督察测评考核制度

1.服务平台实行“一企一册”,建立企业台账,明确问题办理时限,定时跟踪了解,各责任部门要及时反馈办理进展情况。服务事项实行销号制度,问题不解决不销号,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成的单独记录,作为考核依据。

2.将服务企业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年度科学发展综合目标考核每年年末组织企业对相关单位服务企业工作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目标考核的内容。对服务优良工作突出的部门进行表彰对服务不积极、办理不及时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对服务企业不主动、不积极,服务企业过程中不负责任,因工作失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工作流程

(一)制定责任清单。通过企业提报、镇办(部门)上报和主动征求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企业存在的困难、问题,由服务平台负责汇总,分门别类,拟定承办单位,并下发至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征求内容包括本级是否有处理权限、是否应由本部门承担、是否需要多部门联合办理以及办理完成需要的时限,意见征求结束后,拟定责任清单。对涉及部门较多的可由相关市级领导牵头办理。对需要青岛市级单位出台意见、答复解决的,由对口责任单位负责上报沟通,服务平台对其纳入专项管理。

(二)下发办理。服务平台将责任清单上报市服务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下发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办理。

(三)督导催办。服务平台定期督导承办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情况、督促催办,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办理事项。同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并征求企业满意度。

(四)总结归档。对按期办理完成的及时销号,完善档案材料,并在责任清单中及时增加新内容;对到期未能办理的责任部门查找原因,重点督办。事项办结后及时总结,对长效性、普惠性的可建立完善相关政策,作为今后此类问题的处理依据。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调。市成立服务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委统战部,负责服务企业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重点企业问题处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处理和解决重点企业反映的较为复杂并涉及多个部门、多头管理、多项政策的问题。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要安排落实相应企业服务机构,负责联系对接企业、做好日常服务、帮助协调对接各有关部门、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凡是可以在本地解决的问题,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应及时受理、限时办结,不得敷衍塞责、事事上交。

(二)加强调研,积极引导。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各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分析并上报,确保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视、处理和反馈。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基层和企业了解解决问题渠道和处理程序,实现企业问题处理的常态化管理。

(三)加强帮扶,优化环境。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各相关部门要落实领导干部挂钩帮扶企业制度,完善扶持措施。要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对重点企业要开设“绿色通道”。严格控制涉企检查,严格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严格禁止向企业拉赞助、乱摊派,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