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翘首企盼的政府重点实事工程——济南路中学已经正式开工,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施工。家住北国之春的张女士对此欣喜不已,“等孩子再长大点就可以到济南路中学上学了,能就近上学,真好。”张女士一句话,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济南路中学建成后,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北部新区孩子求学远问题,这是我市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既是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去年,我市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文化课本科一批达线率高于全省平均数近30个百分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去年,我市始终把教学工作牢牢抓在手里,坚持立足小学、突出初中、突破高中,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升入最理想的学校,为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青岛市统一组织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调研,我市小学四年级数学、初中八年级数学成绩名列青岛市第二名、第三名;夏季高考,我市文化课本科一批达线1347人,达线率51.8%,高于第二名的区市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近30个百分点,更多的莱西学子可以到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一批达线人数为初中毕业生总量的16%,远远高于青岛市平均水平。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我市学生夺得2金7银1铜。参加全国初中物理实验操作大赛、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我市学生共获得5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均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启动实施20所农村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工程
以解决城区大班额问题为重点,备受市民关注的济南路中学已经在11月初正式开工,学校规划40个教学班,能够容纳2000名学生,建成后城区北部的学生可实现就近上学的愿望,并且极大缓解城区其他初中招生压力。国开实验学校基本建成,正在完善相关手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的扩建工程正在加快施工,明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后,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尽可能满足学生上学需求。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为重点,今年暑期停办了4处规模较小、生源不足的农村小学,农村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对11所镇办中小学进行了迁建、新建或者改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14处农村学校标准化食堂建设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学生午餐问题;全市启动实施了20所农村薄弱学校升级改造工程,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区孩子同等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去年,我市在教育事业改革中,通过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在全市推行了“名校办分校、学区制管理、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建立学校联盟、结对帮扶、七年一贯制”等多种办学模式,参与试点学校40多所。推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我市职业中专正式挂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今年秋季招收了学前教育和数控技术两个专业五年制大专班,提升了办学层次,填补了我市高等教育空白。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在中小学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应对高考政策变化,大力推行了选课走班、分层次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突出加强实践课程建设,25家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正式挂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从2016年起,我市对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方案进行了改革,调整了划片范围,建立了4个招生责任共同体,尽最大限度保证了就近入学;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去年我市3所高中采取笔试加面试综合评价的形式自主招收了400名新生。在职业中专首次招收了音乐、美术2个普职融通班,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为学生发展增加了新的选择。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办学根基
师为校本,师强校兴,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理念、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夯实办学的根基。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去年我市新招聘中小学教师219名,是近几年招聘力度最大的一次;继续面向全省招聘了20名在编在岗优秀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逐步改善。应对二胎政策对教师队伍的影响,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了100多名聘用制短期教师,保证课堂教学需要。完善干部选拔聘用机制,暑假期间对23 名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进一步调动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断规范教师评先选优、职称评聘、交流调动、培训培养等工作,切实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整体素质。
(王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