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黑白颠倒、美丑错乱的时期。但是,在延川这个全国贫困县的贫瘠土地上,却在同时期中走出了习近平、孙立哲、路遥、史铁生等一批不甘平庸的青年,这并不是“文革”的成果,不是极左路线和乌托邦理论的成果。中国自古以来,不管是在盛世还是衰世,不管环境多么荒谬,总是有悬壶济世的良医出现,总是有“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良吏出现,这是我们的民族能够生息绵延的脊梁所在。我们现在回忆这些青年人当年的脚步,不是歌颂什么虚幻的口号和运动,而是认可那些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男儿当自强”的精神。
2008年我在北京和习近平见面的时候曾对他说:“我跟你认识这么多年,我想把我知道的关于你的故事写一写。”他当时笑着对我说:“我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他的话我完全能够理解。习近平行事低调,从不愿意过多宣传自己,他在福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此前已经拒绝过大概上百次采访。加之现在他肩负重担日理万机,讲他的故事这样的事确实算不上什么急务。不过我觉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让老百姓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甜酸苦辣和内心世界,也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所以,我觉得中央党校做这个系列采访实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采访对象:艾平,生于1953年8月,北京清华附中学生。1969年1月与习近平坐同一趟知青专列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1973年9月上大学,1977年6月入党,1977年10月起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非洲局局长、一局局长、副部长。2013年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
采访日期:2016年12月9日
采访地点:中央党校电视台演播室
采访组:艾平同志,您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坐同一趟知青专列到延川县插队的知青,你们都经历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变迁和农村生活磨练,请您说说到延川插队的情况。
艾平:我确实也是1969年1月13日离开北京,同习近平坐一趟知青专列去陕西插队的。我们都在延川县,他插队地点是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我插队地点是延川县关庄公社二八甲大队八甲生产队。
我跟习近平同岁。他的父亲习仲勋六十年代初就受到康生等人的迫害,被下放到洛阳接受审查,“文革”中遭到批斗。这也使亲属子女受到牵连,家庭四分五裂。
我的家庭状况也是这样。我父亲艾知生“文革”前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当时北大、清华都被认为是执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代表,清华的所有校党委成员都被打成“黑帮”。我父亲成了“文革”初期第一批被打倒的人,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
那个年代,我们都被认为是“黑帮子弟”,被骂成“狗崽子”,后来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算是换了个比较婉转的叫法。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最高指示”后,我们这批中学生一起坐知青专列到陕北去插队。当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让学生到农村“插队落户”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们这批知青是从北京站上的知青专列走的。有人回忆说,站台上送行的家长和车厢里的知青哭成一片。后来,习近平回顾那天的情景时说,当时大家都在哭,他反而笑了。我对此很理解,因为我感同身受——那个时候家里的状况无以复加,离开北京精神压力反而小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