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焕发齐鲁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18-05-24 10:31:10    来源:    编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村精气神,加快形成齐鲁乡村文明新风尚。


一、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组织实施“铸魂强农”工程,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弘扬时代新风,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体现山东特色的时代精神、改革精神。充分用好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科学大讲堂等各类宣传文化阵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新乡贤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深化诚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改进生活方式。
  (二)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组织开展乡风民风评议,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榜,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婚丧嫁娶简约庄重的仪式感,推动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倡导婚事新办,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树立新型婚恋观,推行免费颁证和婚礼式颁证服务。倡导厚养薄葬,文明办丧,深入开展殡葬改革试点,推广“沂水经验”和支部书记致悼词,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治理农村散埋乱葬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模式。到2022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加强农村志愿服务,到2022年志愿服务站建设率达到80%以上。
  (三)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四德工程,突出“孝诚爱仁”主要内容,普及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综合运用各类平台宣传先进事迹,让更多的好人好事上榜。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学雷锋,做山东好人”等选树活动,完善山东好人、好人之星、道德模范逐级提升的选树链条,不断扩大榜样模范群体数量。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动态管理,总结推广经验,力争到2022年,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80%以上,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开展“美在我家”“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村村都有好青年”,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和主题活动,更好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使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强化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
  (一)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坚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统筹建设各类活动场所。推进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制定建设标准,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加强文化礼堂、乡风家风馆、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文化阵地建设,部分中心村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开展文化扶贫,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2018年完成省定贫困村文化大院或活动室建设任务,2020年实现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发展格局。
  (二)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活动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供给作用的基础上,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移风易俗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提升乡镇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扶持发展农村广场舞队、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增强农村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农村文体团队的投入,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三、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充分发挥山东省传统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一)传承发展儒家文化。加快推进孔子孟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儒家文化,形成一批精品成果。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推进尼山书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继续实施乡村儒学推进计划,推广济宁、聊城、潍坊等地乡村儒学经验,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设立儒学讲堂。建立乡村儒学教师人才库,编撰乡村儒学教材,打造一批乡村儒学讲堂示范点。加强省际国际交流研讨,增强来鲁学习的服务接纳能力,推进儒学、礼仪进课堂,推广中华文明礼仪、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2025年,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儒学讲堂实现基本覆盖。
  (二)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等民俗活动。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技艺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文化遗产持有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价值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推动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三)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山东省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资源,深化沂蒙精神内涵研究,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挂牌立碑工作。突出沂蒙老区、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山东故事。建好用好山东省党史馆、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革命历史展览馆、沂蒙红色文化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丰富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亲情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旅游线路。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