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我们北京知青到延川县大概1400多人,从1970年开始国家就陆陆续续安置了一部分知青就业,家庭比较困难的工农子弟主要在当地服务行业就业。1970年有一批国家三线工厂招了一部分,后来征兵又走了一部分。到了1972年11到12月份,百分之八九十的知青离开了农村,很多人安排了工作,基本上都在陕西,比如航空工业部汉中012系统的一些工厂,还有海虹轴承厂、供电局、宝鸡自动化铁路,等等。剩下没走的,一部分像我们这40多个北京知青被当地县委安排做了干部。剩下没走成的这一部分,大多是由于家庭出身或政治问题,比如父母还没有解放,或者父母有一些历史问题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类没走的不太多,大概一个队两三人、三四人,很少了。
我是1973年初被安排在拓家山公社做干部的,一开始是当文书,两三个月后安排我当了团委书记,前后大概待了两年时间。那年正赶上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领导人到延安参观视察,他看到陕北情况时流了泪,说:没想到全国解放这么多年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还这么苦,于是就让北京市从各方面对延安进行支援,提出“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目标。总理提出的这个目标,当时在陕北震动非常大,大家憋着一股劲要解决陕北穷困落后的面貌和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状况。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延川县一部分干部就提出要到农村去包队,我也提出到我原来插队的地方去包队,这样就从拓家山公社回到了我插队的官庄公社官庄大队。1971年初,北京市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给延安派了一批干部,一是帮助延安建设,二是帮助知青解决生活困难。延川县来了一个老干部,是海淀区的,叫张之森,到延川担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到四川学习办沼气,是习近平提出、张之森大力支持的结果。
原来,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张之森,没想到张之森也有这个考虑,两人不谋而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