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完5周岁生日的甘肃兰州新区,手捧一份亮丽的成绩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2.18%;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800元和9200元,是开发建设前的2.6倍和2.3倍。
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新区,是如何赢得这份成绩的?新区人的回答是:下好改革棋,融入大格局,走新路不停步。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业新活力
珠海银隆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去年8月谈妥投资,今年6月在兰州新区开始建设,11月底就将试生产。“比起我们投资的其他地方,这个速度至少快一倍。”业主代表腾业感慨。
2016年8月,兰州凯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新区投资,当年10月厂房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底,公司研发的动脉创伤止血材料已经投产。
甘肃紫金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占勇说,今年7月,在新区党工委的协调帮助下,总投资10.9亿元的紫金“中央厨房”餐饮供给项目开工,建成后可为新区职教园区15万师生提供餐饮综合服务。
一批批项目的顺利开建和投产,得益于兰州新区的签约项目履约推进责任制。新区政务中心主任李家宏说:“我们推行一站式受理、全流程服务,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前期手续办理时间压缩至40天以内。”
改革刀刃向内,兰州新区打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社区、大服务原则,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社区管理服务架构,让干部更近距离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新区下力气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项目主体单位获得用地及规划许可后,只要签订相关承诺书,即可自主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节能评估、安全评价等。此举切断了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利益链,有利于从制度和流程上提高效率、防止腐败。
随着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新区企业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
兰州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借鉴全国多个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兰州新区高标准编制完成70多项系统规划,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全力推动产城融合。
兰州新区商贸物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坚民介绍,目前新区已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北站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先后开通了兰州至中亚、欧洲、南亚的国际货运班列,与俄罗斯、德国等近40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近20家企业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中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目标,新区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已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八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产业项目358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
优化管理体制,营造干事好氛围
为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兰州新区大刀阔斧推进管理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精简机构,将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原有的21个工作部门及事业单位、兰州市政府设立的4个分支机构优化调整为22个工作部门;将原有7个产业园区和1个中心社区整合为3个园区。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机关部门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222人(不含公检法)压缩48.45%。重心向园区下移,人员向园区下沉,592人奔赴项目和社区一线。
新区推进全员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改革试点,打破人员身份限制,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兰州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赵瑾介绍,新区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收入分配、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聘任、评先评优、人员辞留“六挂钩”,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形成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