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定贫困村每村30万元的扶贫款能上个啥项目?威海市文登区葛家镇以30万元做“酵母”,整合资金8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65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
“镇级统筹使用扶贫款,整合各种政策扶持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入住,30万元最终撬动了800万元。”9月5日,葛家镇党委书记于虎振说。
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是最稳定、最牢固、最有效的扶贫措施。作为东部地区,上级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相对较少,只靠这些资金上项目,难以保证项目规模和脱贫成效。葛家镇有4个省定贫困村,一开始镇上考虑为每个村都上一个产业扶贫项目,但经过反复论证和探索,感觉此路不通。村村点火分散用力,不利于资金和资源集约利用,也很容易让扶贫开发项目因后继乏力而“流产”。
葛家镇是闻名胶东的优质水果种植基地,四个贫困村“抱团”发展果业种植项目,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最终,葛家镇将4个省定贫困村120万元扶贫专款作为起步资金,先后整合四个村的单位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区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100万元,经营主体注入资金300多万元,再加上争取的水利部门政策性资金配套滴灌设施,共汇聚各方资金8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65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经论证,基地4年后进入盛果期,每年可实现纯收益600万元。
为确保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镇政府将项目区按面积划分“股份”,每个省定贫困村每年“分红”不少于10万元。镇政府还与专业经营公司签订合同,项目经营方在产生实际收益前,将会给每个贫困村每年3万元的保底收益。
受益于这个果业基地的不止4个省定贫困村,葛家镇还在基地中拿出部分果园按面积折股量化给其他22个经济薄弱村,经营主体与村级按4:6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据初步估算,盛果期后每村每年可实现收入7万多元,此外,项目区农村还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益,贫困户可以到项目区务工拿工资。
“扶贫开发项目就像一个平台,其他村和经营主体也可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在滚大扶贫开发项目资金雪球的同时,获得更多收益。”于虎振说。
葛家镇是文登区建立镇级扶贫基地的先行者,其他镇区也在探索“抱团脱贫”的路子。张家产镇以3个省定贫困村扶贫资金90万元为“引子”,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区农业产业资金,加上镇财政自筹资金部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总额达到600万元,建起了占地100亩的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了19个标准化冬暖大棚,大棚投入使用后将全部出租给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
“大棚蔬菜生产经营风险大,扶贫就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绿洲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时述忠说,他们将借助合作社专业技术优势和“红”遍全国的“沙柳村西红柿”品牌效应,种植四季蔬菜、草莓、火龙果等,发展蔬菜种植和采摘游多项经营,保障项目有稳定收益。
“建立镇级扶贫产业基地的意义就在于扬产业之长,补资金、人才之短,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放大扶贫资金‘酵母效应’,整合各方资金、土地资源,做大做优产业项目,以实现更高标准的精准脱贫。”文登区扶贫办主任王安清说。现在,文登区8个镇区扶贫基地共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直接带动2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2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195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