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国家苹果优势产业区之一,目前全市果园面积已达到20万亩,结果园面积15万亩,年总产果品21.5万吨。其中,苹果栽培面积11.8万亩,年产果品16万吨,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低山区域,生长环境适宜,产品质量高,品种以红富士为主,占80%以上。
2008年春季,青岛市农委、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从意大利率先引进了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在我市良种繁育场采用新模式栽培试验示范,这是国内第一家采用欧洲的苹果示范园,通过采用宽行密株、篱壁型架式、高纺锤整形、行间生草、肥水一体化等综合配套技术,实现了2年结果、3年丰产,到2010年三年生树亩产达到了2400公斤以上,此技术迅速在青岛、烟台苹果主产区受到了高度重视。苹果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是国内苹果栽培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未来我国苹果栽培发展的方向。
苹果栽培新模式开花结果
为了促进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新模式的发展,从研发扩繁矮砧苗木入手,结合搞好新模式栽培示范,加大推广力度,促进该项新技术尽快向生产力转化。市农业局党委及时出台苹果矮砧苗木生产意见,于2010年秋季,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支持良种场承包了河头店镇东野渚泊村260亩耕地,在原有良种场场区已有苗木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新建一处分场—青岛市现代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专门从事矮砧苗木的研发和生产。几年来,该基地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各级业务部门和山东省水果创新团队专家教授们的不断指导,苗木生产技术水平及苗木质量逐年提高,场区内配套建立起M9T337脱毒砧木繁育圃15亩,新品种采穗圃20亩,每年可出圃优质新品种矮砧苗木50万株,可推广至本市及周边地区建园3500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果昇”牌矮砧苗木,已在西至新疆、南至云贵川高原各个苹果生产省市区扎根、开花、结果。
矮砧示范园内生机勃勃
近几年来,市良种繁育场共发展各种类型苹果矮砧示范园80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其中:
2008年春季,青岛市农委、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从意大利率先引进M9T337苹果矮化自根砧带分枝苗木,在市良种繁育场采用新模式栽培试验示范,行株距3-3.5米×1米,亩栽190株,通过抗重茬技术、高纺锤整形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行间生草技术的综合运用,2009年二年生亩产750公斤,到2010年三年生树亩产达到2400公斤,2011年第四年达到4000公斤,苹果新模式栽培技术迅速在青岛、烟台苹果主产区得到高度重视。
2011年3月份,市良种繁育场在河头店基地利用自繁自根砧苗木建园,亩栽190株,第二年全部开花结果,第三年亩产1500公斤,第四年亩产达到了5700公斤的高产优质水平。
2011年3月份,在老场区建立双矮化苹果示范园,利用烟富6/M26/海棠组合的苗木,株行距0.7X2.5米,采用超级纺锤树形,干高0.5~0.6米,树高2.5米左右,中干上着生20~25个分枝,其中下部可留2~3个永久性分枝。分枝基部粗度小于着生部位中干的1/3,长度50~60厘米,主要向行向伸展,角度90~110度。通过配套技术应用,第三年进入结果期,第四年亩产达到3500公斤,第五年亩产超万斤。该模式尤其适合中等地力水平建园或者建立观光采摘园,方便管理和采收。
抗重茬砧木筛选试验示范,正在进行当中。鉴于当前普遍面临的老果园更新换代的需要,与青岛农大原永兵校长协作进行不同矮化自根砧砧木抗重茬试验,与2015年春季,在老场区当年砍伐的果园地建立了一处抗重茬砧木筛选试验示范园,共选用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如M9T337、JM7、M26、MM106、B9、BP-176、62-396、60-160、71-3-150、BP-118、青砧1号、青砧2号等十几个砧木,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试验观察,筛选抗重茬的优良类型,为以后的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优势叠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在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已普遍应用,是苹果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苹果新模式栽培以其早实丰产、大行距、高光效、适于机械作业、减轻作业难度、果品质量高等优势,非常适合从业人员越来越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是今后果业发展的方向。自2011年以来,我市新模式苹果园发展面积已达12000多亩。下一步,市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发展苹果矮砧集约栽培的扶持政策,在北部丘陵苹果主产区,依托示范园带动迅速扩大新模式种植,5年内栽培规模达到三万亩,促进我市优质果品生产上水平、上台阶、提当初、增效益。
(刘笑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