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户脱贫作为今年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890万元,创新十种扶贫方式,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产业扶贫。通过“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100多名贫困人员到青岛农业大学深造;组织农技专家送科技下乡,对1200余名贫困人员实施培训。宏观上引导贫困户在“品牌”战略下发展特色种养业,微观上实施“产业+合作社+农户”等帮扶措施,为贫困户提供经营场所、生产资料、订单收购等服务。市财政列支300万元,重点支持发展设施农业,5000多名贫困人员通过特色种养业等二三产业实现脱贫。
就业扶贫。市财政出资300万元鼓励创业,引导发展电商等三产项目。向268名贫困人员上门送岗,132人实现就业。举办残疾人农技培训班20多期,培训2000多人次,安置66人就业。开发环卫、护林等公益岗位100多个,安排7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园区扶贫。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海升果汁等“扶贫基地”10余个,流转100多户贫困户土地,安排650余贫困人员入园务工,实现土地、劳动力转移和双向收益。
旅游扶贫。深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带动42个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成立示范专业合作组织45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好客人家”2个,流转土地2000余亩,解决贫困人员就业创业90余人,促进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及贫困户脱贫致富。该做法被《中国扶贫网》刊发介绍。
金融扶贫。注资2000万元成立了贷款担保公司,转变服务理念,成为省内首个实现金融服务“村村通”的县市。建立了贫困户资金需求数据库,争取300万元低息扶贫贷款,引导金融部门开发“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多种信用互助金融扶贫产品;向6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发放贷款260万元;向20余名贫困户发放发展贷款1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30多人。
医疗扶贫。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开展入户巡诊,切实降低贫困人员就医成本。市财政投入228万元对4065名贫困户中的低保五保和重度残疾人员按医保一档350元全额补助,对其他缴纳一档的340人按50%补助;对缴纳二档130元的6086人全额补助,此做法为青岛制定同类扶持政策提供了实践参考。将大病医疗救助比例由3万元提高到13万元,实施救助8046人,发放救助金1600万元。
教育扶贫。实施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覆盖,发放资助金750多万元,资助学生8500多人次;为242名贫困在校大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86万元。发动爱心企业为18名新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捐助3000元。
结对扶贫。安排市级领导、市直副科级以上干部1523人“一对一”包联1523个贫困户,每月5日开展“走亲”活动,累计走亲15000余人次,在脱贫规划、就医、教育、低保、就业等方面进行帮扶。共出资90余万元帮助300余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修缮;出资40余万元帮助购置被褥、电视机等生活用品5000余件;帮助146人争取医疗救助15万元;帮助11户贷款55万元发展资金;帮助605户发展种养项目;帮助21人上岗就业;帮助71户办理低保;争取20余万元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切实为贫困户解决了实际问题,极大提高了贫困户脱贫满意度。
孝道扶贫。针对老年贫困人员比重大、脱贫难的实际情况,探索了确定一个赡养标准、开展一次道德评议、细化一套激励机制、打造一支维权队伍“四个一”孝道扶贫新机制。针对非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子女应付父母每天1元钱、每天1斤小麦面、每年20斤花生油、20斤玉米等杂粮面;针对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子女可按照以上标准折算现金支付。该做法被《山东脱贫攻坚简报》刊发介绍。
兜底脱贫。将2600多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体系。对16-59岁未脱贫的966人,由市财政按每年130元标准全额代缴养老保险。探索商业保险扶贫,投入3.5万元为1724户2156人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投入5.4万元为600多户办理了3600亩农业保险。在10处镇街设立慈善协会,共募集善款6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100余人。“七一”前夕走访慰问贫困党员64户、65人,为每人送去慰问金2000元。
(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