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高点起步、精准发力,实施四大“N+扶贫”战略,创新九大“N+扶贫”模式,打造户级脱贫“十种方式”,注重探索一二三产的产业特性与扶贫攻坚的工作共性的有机切入和融合,探索尝试“做强一产、做实二产、做新三产”的扶贫新文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有马连庄、河头店、院上、日庄4个经济薄弱镇、35个省定贫困村、58个经济薄弱村,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319户、10491人。
强化“组织领导+扶贫”压实精准脱贫责任
年初,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率先完成农村精准脱贫任务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市精准脱贫工作动员大会,与镇街签订了责任状,层层压实责任。各镇街党政一把手在会上逐一表态发言,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组织市镇村三级1523名扶贫干部,开展“走亲”调研活动,通过入户走访、直接面谈等方式,全面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整加强了市镇两级扶贫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97人。开展业务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通过轮训和集中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专兼职扶贫干部的业务素质。
实施“上下联动+扶贫”突出精准脱贫实效
围绕户、村、镇“三级”脱贫任务,实施分级精准脱贫战略。
(一)在户级创新实施脱贫“十种方式”。
对有劳动能力的:推广“技术、产业、就业、园区、公益、金融”六种方式,一是技术扶贫。组织100多名扶贫对象到青岛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农业技术脱贫深造;邀请涉农专家入户、到田间地头对120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技能培训。二是产业扶贫。财政列支300万元支持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5000多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及小作坊等二三产业实现脱贫。三是就业扶贫。市财政出资3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户创业;对268名有就业需求的贫困人口进行了送岗上门服务,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66名。四是园区扶贫。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海升果汁、山后韭菜等“扶贫基地”10余个,100多户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园区吸收贫困家庭人员务工650余人。五是公益扶贫。开发增设环卫、安保、护林等公益扶贫岗100多个,70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实现贫困人员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六是金融扶贫。帮扶10余贫困户通过农户联户担保贷款或采取“支部+资金+贫困户”的借贷方式获得了30多万元发展资金。
对无劳动能力的:推广“孝道、兜底、教育、医疗”四种方式,七是孝道扶贫。针对非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子女应付父母每天1元钱,每天1斤小麦面,每年20斤花生油、20斤玉米等杂粮面。针对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子女可按照以上标准折算现金支付。同时,通过对孝道赡养行为进行道德上评议、精神上鼓励、行为上约束,形成了全社会孝道扶贫的良好风尚。八是兜底脱贫。将2600多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低保、五保等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市10处镇街慈善协会募集各类善款600余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100余人。九是教育扶贫。实现了政府助学金各学段贫困户子女救助全覆盖;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750多万元,资助学生8500多人次;为242名家庭困难在校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86万元。十是医疗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应财政报销部分全覆盖,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比例,前三季度共实施救助7396人,发放救助金1261万元。
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退出4543户、8962人,户脱贫退出率达到85.4%。2016年剩余1121户、2143人,截止到9月底,剩余776户、1529人,将于年底前全部实现脱贫。
(二)在村级实施脱贫四大工程。一是实施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工程。整合资金1700多万元,在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建设农田水利项目66个,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5000多亩。二是实施村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整合资金3300多万元,组织实施村项目110多个,推进村内道路、饮水安全、农村用电、文化小广场、村庄亮化、农田小型水利、办公和服务场所“八项工程”建设,实现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三是实施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完善农村社区职能,实现43项“一站式”受理和集中办理,全面提升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帮扶42个贫困村、经济薄弱村培育了主导产业,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好客人家”2个,有效推进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三)在镇级推进脱贫四项举措。一是抓好特色镇建设。创新打造马连庄四季瓜果小镇、河头店乡村物流小镇、院上庄户旅游小镇、日庄高效农业小镇发展规划,奠定了镇域脱贫攻坚基础。二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形成院上油桃、马连庄甜瓜、河头店苹果、日庄葡萄4大优势产业,放大优势农产品增值效应。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了驻地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镇容镇貌“六项工程”,整合资金3.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4万亩,提升了镇域公共服务功能。四是加大对口帮扶力度。通过对口招商、园区共建等方式,帮助4个经济薄弱镇在姜山先进制造业功能区落户项目23个,增加财税收入1430万元,推动了镇域可持续发展。
探索“创新驱动+扶贫”拓展精准脱贫渠道
我市创新探索九大“扶贫+”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企业带动+扶贫”,如姜山镇通过激发二产优势,鼓励企业参与镇、村、户三级扶贫开发,帮扶41名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到企业就业,帮助35个贫困户脱贫;“产业服务+扶贫”,如店埠镇依托两万亩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引领贫困户发展胡萝卜产业,实现脱贫52户,流转46户贫困户土地104.27亩,每亩增收200元,已吸纳81户贫困户人员151人园区务工,人均年增收6000元;“旅游开发+扶贫”,如沽河街道的山后韭菜旅游基地,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25户、34人在基地帮助下实现直接脱贫,47户、115人通过园区和品牌效应辐射带动顺利脱贫;“土地整合+扶贫”,如马连庄镇的青岛海升果汁有限公司,在园区建设时优先征用17个贫困户的35亩土地,每亩增收700元,优先雇佣40多名贫困人员入园打工,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资金整合+扶贫”,如日庄镇集中利用13个贫困村庄的扶持资金650万元,共建造钢结构连体大棚9栋对外公开招标出租,获得利润作为集体收入;“电商拉动+扶贫”,如经济开发区构建电商一体综合性平台,对贫困户实施摊位、电脑、网络、电费、培训“五费全免”,已培训贫困人员80多人次;“党建统领+扶贫”模式,如南墅镇徐建庄村在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种植高效大棚,党员带头入股土地187亩,种植葡萄大棚8个,预计实现村集体收入15万元;“行业统筹+扶贫”、“社会助力+扶贫”,卫生部门开展免费巡义诊活动20多次,为贫困群众免费诊治1000余人次,文化部门争取配套资金50多万元,对93个贫困(薄弱)村配送了图书、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文化设备,群团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实施“希望工程”、“牵手关爱”、“春雷计划”等行动,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500多人次。
聚焦“作风严实+扶贫”做实精准脱贫工作
打造“严实精准”的扶贫工作作风,切实将识别退出做精、做准。在识别上,实施“组织培训、农户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建档立卡”六步识别法;在退出上,实施“村民小组提名、入户调查、民主评议、村委核实、公示公告、镇街审核、市级审批”七步退出法,开展“沙子户”清退工作,清退61户169人。在帮扶方案上,实现“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精准帮扶措施落实,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扶贫项目管理上,全程跟踪监督实施,已论证、批复镇项目4个、村项目93个、户项目690个,确保项目扶贫成效。在扶贫金使用上,实施“四个精准”,科学规划使用青岛市1.2996亿扶贫资金和我市1500万元扶贫资金,着力扶持发展光伏、设施农业等产业项目,确保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我市将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新的更大贡献!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