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沽河街道曲家庄村的青岛洪国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长廊,长廊西侧一个“三水池”尤为引人瞩目。“俺自创的这个‘三水池’,可为我们的大棚葡萄解了大渴。”曲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葛洪国高兴地说。
据葛洪国介绍,这个“三水池”长40米,宽5米,深7米,因来自三方面的水而命名。一是从6公里外引进的大沽河水,二是自然出的地下水,三是收集20亩大棚的天上水。
原来,青岛洪国葡萄专业合作社葡萄采摘区有100亩大棚葡萄,整个区域属于丘陵地带,干旱缺水。为了增收致富,从1994年开始,葛洪国就开始在这里种葡萄,2007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积极发动这个只有120户、360多人的小村种植大棚葡萄,如今全村大棚葡萄种植发展到400多亩,大棚种植成了该村的支柱产业。葡萄种植规模扩大了,但是,各家各户打的井在天旱时便显得无能为力。2008年,葛洪国牵头成立了青岛洪国葡萄专业合作社,并积极争取政府水利扶持项目,实施了大沽河引水工程、大棚滴灌节水工程等,从6公里外的大沽河引来大沽河水,大棚里安装了滴灌系统,有效解决了葡萄浇灌难题。
从2014年开始,天气持续干旱,大沽河水也断了流,合作社的葡萄再次面临着新的考验。
“那时候,晚上都愁的睡不着觉,然后就披着衣服在葡萄园里溜达,正好下了点小雨,大棚上的雨水顺着大棚淌到脚跟前,当时就想,把雨水收集起来就好了。”葛洪国说。
说干就干,第二天,葛洪国就找人开挖这个“三水池”,因为大棚北高南低,就在大棚的南侧下了管道,并迂回到“三水池”,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顺着大棚外部的水槽流淌到管道,并顺着管道流淌到“三水池”。为防止水蒸发,“三水池”外部全部用薄膜罩了起来。
葛洪国指着葡萄根部覆盖的一层黑色薄膜说:“覆盖上这层薄膜,作用大着呢,主要是防止水分蒸发,薄膜下面是滴灌系统,滴灌一次,不覆膜的只能保湿7天左右,而覆膜的则可延长保湿期到15天。我们这个小小的‘三水池’,能解决100亩大棚葡萄的灌溉。”
水资源紧张问题虽然日益突出,但从葛洪国小小的“三水池”里我们可以看到,节水也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