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沽河街道办事处——“田园先锋”助力精准脱贫

2016-11-15 10:08:14    来源:    编辑:
莱西市沽河街道葛埠村“第一书记”李贺虎.jpg
 
莱西市曲家庄村青岛洪国葡萄专业合作社.jpg
 
山东莱西发展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jpg
 
青岛山后韭菜基地内贫困户正在包装韭菜.jpg
 
山后韭菜基地韭菜种植大棚内景.jpg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沽河街道充分发挥“田园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为脱贫攻坚“掌舵”,全力实现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从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转变,实现了党旗飘在田园中、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小康”里的目标。全街道共确定贫困村1个,经济薄弱村4个,涉及80个村、479户、1249人的扶贫任务。目前,已完成脱贫270户691人,今年,计划脱贫209户、558人。
 
基层带头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近日,走进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村民董军京的冬暖大棚里,棚内绿意盎然,韭菜的清香扑面而来,一茬茬韭菜长势旺盛,放眼望去,满目葱茏。董军京正在忙着浇水护苗,“来,这个可以直接吃,比市场上卖的那些普通韭菜要甜,挺爽口的。”老董一边递给我们刚割下来的韭菜,一边大口大口地嚼着,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说起了他的脱贫致富路。“在没建大棚之前,我家的日子过得特别辛苦,老伴常年有病,没有劳动能力,光这常年的医药费就压得我喘不过气,你看我这头发愁得都花白花白了。不过从去年开始,我们家的日子终于有了起色,这还多亏了我们村的党支部书记董恒芝。”
  说起董家山后村村民的脱贫致富路,就不得不提到董家山后村的党支部书记董恒芝。董家山后村共有贫困户28户、38人。2015年,通过发展韭菜大棚、葡萄大棚,实现产业脱贫共25户、34人,剩余三户也通过政策兜底实现了脱贫,全村村民的基本生活都有了保障,共同致富奔小康不再是梦想。而这些可喜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董恒芝带领全村村民发展产业所获得的。
  董恒芝自2006年当选董家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身体会到了发展现代农业、找准对路产业对村庄发展、村民增收,从而实现精准脱贫的意义。董家山后村位于大沽河沿岸,生态环境绝佳,具备韭菜生长独有的自然条件,且种植韭菜历史悠久,已有500余年。董恒芝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先天优势,2008年4月,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带领村两委组织发动村内200户菜农成立了青岛董家山后韭菜专业合作社,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契机,“山后”牌韭菜应运而生。2010年,又利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以“山后”牌韭菜为媒介,吸引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来投资。公司坚持以品质铸就品牌的宗旨,致力于发展高端农业和精品农业,借大沽河综合治理的契机,发展休闲田园游。目前,已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处占地2000亩,集居住、休闲、旅游、采摘、餐饮及高科技示范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循环休闲示范园,成为青岛市面积最大的韭菜专业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韭菜种植面积达1万亩,吸纳本村村民就业120人,村民年均增加收入6000元,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5万元。
  沽河街道99个村庄的基层党建带头人,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领众多像董军京一样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了精准脱贫,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
 
  “这几年,我们村葡萄大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我们在园区内散养鸡、鸭、鹅,为游客提供绿色‘农家宴’,将基地打造成了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立体式庄园。随着来村里摘葡萄、吃农家宴的人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支部+协会”带动效应,让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充分地结合,多建几个连栋温室大棚,让农民的收益再上一个新台阶。”走进曲家庄葡萄庄园,该村的党支部书记葛洪国跟我们说起了他们村的脱贫致富经。
  曲家庄村以前是一个处于半瘫痪状态的后进村,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葛洪国成立了青岛洪国葡萄专业合作社,亲自担任理事长,党支部成员担任理事,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的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支部的抓手作用,全力调动协会的发展活力,通过扶持村民发展大棚葡萄种植,走合作化发展道路,培植富民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目前,曲家庄已成为青岛地区最大的大棚藤稔葡萄生产基地,种植摩尔多瓦、紫地球、巨玫瑰、金手指、藤稔等10余个名优品种,合作社发展会员300余个,拥有大棚800多亩,120户的小村庄发展葡萄大棚140个,棚均收入3万多元,成为致富先进村,每逢大棚葡萄收获季节,进出村庄收葡萄的货车络绎不绝。
  近年来,“支部+协会,农民得实惠”党建发展新模式逐步在全街道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全街道农业不断增效、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和谐稳定。“支部+协会”促进了协会蓬勃发展,通过选好带头人,提高了协会的公信力、号召力和领导力。支部成员见多识广、政治素质和生产能力强,他们领导、管理协会,走得出去、请得进来,信息准、技术新、销路畅,协会规模日趋壮大,影响力逐步提升,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坚定了农民群众对加入协会的信心。目前,沽河街道43个农业合作组织中,由村党支部创办的22个、领办的7个、帮办的6个,吸纳会员7500多人,涉及林果种植、蔬菜生产、畜牧养殖、新型清洁能源等行业。“支部+协会”还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民个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向群体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农资、培训、技术指导,实现了信息、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的共享,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通过发展“支部+协会”模式,把全街道63%的农户纳入组织化经营体系之内。迟家庄村黄瓜协会由党支部副书记任协会会长,负责无公害技术管理及产品销售。他们通过组织协会成员中推广新技术,生产的“迟家庄”牌美食两用型黄瓜占领深圳美容黄瓜80%的市场份额,畅销上海、青岛、大连等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像曲家庄、迟家庄一样,沽河街道诸多村庄将“支部+协会”模式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支部工作有抓手,协会出活力,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掌握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等工作方法,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农民脱贫致富之路更有奔头。
 
“第一书记”真心帮扶赢得赞誉
 
  沽河街道葛埠村村民孙成波的致富路一直不顺,几年前,他自己经营的小商店关门,加之妻子常年患有糖尿病,两个女儿也正在上大学,花光了家里多年的积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葛埠村的“第一书记”、莱西市委组织部组织员李贺虎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
  李贺虎自去年7月份任葛埠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开展调研走访,先后通过召开干部党员座谈会、实地察看、走访农户等形式,全面掌握所驻村党员干部队伍、村级组织运转及村庄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状况,将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及时与村干部分析探讨,共同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与工作思路。鉴于葛埠村是经济薄弱村的现实状况,他按照一村一策、精准帮扶的要求,与街道包联班子成员、党建包村指导员及村庄党员干部一起,共同制定了符合葛埠村发展的三年脱贫规划,针对村内10户贫困户的不同特点,因户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了养羊、养狗和大棚葡萄种植等不同的脱贫道路。孙成波就是在李贺虎及街道包联班子成员、党建指导员和村庄党员干部的共同帮扶下,多方筹措资金,发展起了养羊产业,饲养的50多头羊近期刚刚有10多头出栏,半年净挣2万余元,赶上了以往三年的收入。
  孙成波看到这一年来的变化,由衷地说:“李书记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挂职干部的看法,他带来的最好帮扶是帮我们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出路。原来想不到干什么,现在开窍了”。
 
  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加速前进,村容村貌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安装了32盏太阳能路灯,铺筑庄稼路3000米,帮助村级扩挖吃水井一眼,硬化道路5000多平方米,硬化广场800平方米,给村里的困难户、老党员和老人送去慰问金6000元……像李贺虎这样的市委派驻第一书记全街道还有4名,他们牢记使命、认真履职,给村庄老百姓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大而化之到对症治疗,沽河街道在精准扶贫上,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无限放大,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扶贫攻坚工作任务得到了有效落实。
                           (张蕊)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