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和理财领域的一系列新规接力落地,市场各方随之调整和转向。从大数据来看,不符合“打破刚性兑付”原则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减少,收益率也在不断降低;与此相对应,符合监管导向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大。
同时,《证券日报》记者上周末走访部分银行网点发现,银行理财经理对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广热情有所提高。不过,也有理财经理表示,多数投资者习惯了预期收益型产品,接受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还需要时间。
净值型理财产品数量猛增
今年,一系列资管规定可谓是赚足了市场各方眼球。
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正式落地,至今已满百日;7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理财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对过渡期内产品估值、新老对接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明确。
自“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部分银行存量产品(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出,银行理财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506家银行共发行了2.8万款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减少3906款。以6月份为例,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1319款,环比减少778款,降幅为6.43%,较2017年6月份减少3265款,同比减少22.39%。
与之对应的是监管提倡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数量猛增。
根据中国理财网披露的数据,募集起始时间在今年一季度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433只,而2017年同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仅有63只。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统计,面向一般个人客户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募集起始时间在2018年4月份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93只;募集起始时间在2018年5月份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175只;募集起始时间在2018年6月份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16只。也就是说,今年二季度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有484只,而2017年同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仅有58只。
进入第三季度,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依旧保持增长态势,募集起始时间在2018年7月份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31只,较4月份增长148%。募集起始时间在2018年8月份(截至8月13日)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已有130只。
不过,各家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仍然偏低,传统的封闭式非净值产品仍旧占较大的比重。据普益标准测算,472家商业银行(不包括外资银行)二季度末存续11.26万款理财产品,较2018年一季度减少233款,环比下降0.18%,存续规模约为29万亿元,较2018年一季度环比增长0.08%。
面对29万亿元银行理财的巨大规模,今年7月份发布的“理财新规”和《通知》与4月份发布的“资管新规”总体核心原则保持一致,不过从细节上来看,开始增加了“利好”。
其中,“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可以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被称作银行理财重大利好,减少了银行理财的转型压力,意味着过渡期内,作为目前银行的主力产品,预期收益型理财模式仍能持续,可以短期解决投资者的接受度问题。
银行推销净值型产品热度提升
上周末,《证券日报》记者走访部分银行网点发现,银行理财经理对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推广热情有所提高。不过,有理财经理表示,多数投资者习惯了预期收益型产品,对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内很难完全接受。
在某股份制银行网点,理财经理拿着理财产品宣传单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道:“表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这一列写着‘业绩比较基准’的产品可以简单理解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其他写着‘预期年化收益率’的产品就是以前常见的理财产品,当然也不是保本产品,更不会保息。产品收益均为试算结果,后面标注了风险等级,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来选择。”
在某国有大行网点,理财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资管新规一落地,我行就开始大力推广净值型产品。但是,很多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了解,需要一些时间来接受,目前还是倾向购买固定收益的产品。”
除加大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宣传推广力度外,《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本期各银行发布的理财产品中,“新客户理财”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十分亮眼。
以总部设在北京的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募集期在8月6日—8月10日的产品中,起售金额为5万元,期限为138天的新客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2%,而其他同类型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均在5%以下。
以总部设在南方的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募集期在8月7日—8月13日产品中,起售金额为5万元,期限为97天的新客户理财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2%,而同类型一年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4.95%,同类型期限更短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则更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