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月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甲乙两个员工在同一公司里干了一年,到年底的时候,老板为了奖励他们,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密封好的红包。甲、乙二人很高兴,各自打开红包,看到红包里装着5000元钱,但并不知道对方的红包里装了多少。
这时老板对甲、乙二人说:“红包里的钱,要么各是5000元,要么各是8000元,要么一个5000元,一个8000元。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调换红包,我可以给你们当公证人,不过,你们每人要给我100元公证费。”
甲心想:假如我跟乙交换红包,若他是5000元,我就相当于亏了100元公证费;如果他的红包里是8000元,扣除公证费100元,我就会净赚2900元,而这两种可能性各占50%。和乙交换是划算的。
乙的想法跟甲一样,也觉得换红包是划算的。于是,甲、乙二人异口同声说:“我们愿意换。”
结果,二人把红包换过来一看,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实际上,两个红包里都只有5000元钱。那么,为什么老板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两个员工上当受骗呢?
其实,这是一次员工和老板互动的心理博弈。起初,老板提出他们的红包里或者是5000元,或者是8000元,问他们是否愿意交换,这时,甲和乙的推理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他们都选择了愿意交换。而此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既然甲愿意交换,那么乙就应该意识到,甲的红包里肯定也是5000元,否则他是不会愿意交换的,这样的话,就代表两个人的红包都是5000元,交换对双方没有任何益处。而甲听到乙说愿意交换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两个人都够明智的话,就应该选择拒绝交换,这样他们就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他们过分渴望得到对方可能拥有的8000元的红包,最终被老板“算计”。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待和考虑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理智分析,提防别人的陷阱。尤其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让人抓住了你贪婪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