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十五都是年。”小时候家乡的年是会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看亲家的。当然,正月十五的豆面灯更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种特色了。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妈妈便开始忙活了,首先用温水将黄豆面和成较硬的面团。面团必须要硬,一来成品容易定型,二来吃的时候口感好。
揉好的黄豆面饧好后,妈妈将再次揉搓过的面团切成大小不等的剂子。我家一般是六块大的、几块中等的,还有几块小的。
其中六块大的要做成六盏大点的灯,正月十五的晚上摆放到房间正北向给祖宗两盏、在灶台上给灶王爷两盏、在天井的天地之位上两盏。这种灯做起来比较简单,先是搓成一个圆柱,再将其中的一端捏成一个准备承载灯油的灯碗就做成了。
那几块小点的面团做法跟那六盏大的一样,只不过小灯是要在正月十五傍晚时送到祖坟上。
那些中等的面团除了放在水缸里的鱼灯,其余的根据家中成员的属相做成不同的形状:爷爷属龙,做一盏龙形灯;爸爸和奶奶属鸡,做两盏鸡形灯;妈妈属猪,就要做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形灯;弟弟属鼠,再做一盏翘着尾巴的老鼠灯……
全部做好了以后还要上锅蒸。蒸好了还要插灯芯、倒油、灌蜡油,这个活通常是爸爸的。他从新买的大扫帚上掐下几小段细棍,洗净后在一端缠上一点新棉花,把另一端插进灯碗的中心;再在那六盏大灯里倒上花生油,在鱼灯和生肖灯灯碗里灌进化好的蜡油,一盏盏各式各样的豆面灯就做好了。
正月十五傍晚,爸爸将给先人们做的灯送去坟茔,妈妈也将家里的一盏盏灯点亮。用龙灯照着所有的粮食瓮,祈愿粮食满瓮;鱼灯要放进水瓢,飘在水缸里,寓意年年有余;鸡灯照着已经上架的鸡,祈祷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多长肉、多下蛋;猪灯要去照着圈里的猪,祈祷它长得膘肥体壮;老鼠灯要点着满家都照到,保佑弟弟健康成长,更祈愿家里一年四季没有老鼠来偷粮食、传播疾病。当然,如果家里的成员没有这些属相,那就要额外做了。其它的生肖灯一样点亮,祈愿它的主人们这一年眼明心亮、健健康康。当然,这些风俗或许根本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借此祈愿生活美好,日子风调雨顺。
最妙的是这些豆面灯点完了一点也不浪费,等过几天面里的水分再蒸发一些,妈妈会拔掉灯芯、切去脏污的部分,洗净、切成片炖大白菜或者萝卜吃。别说,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那一片片炒熟的豆面灯口感真不错。
如今妈妈也很少做这种面灯了,集市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连这种一年只能卖几天的小灯也有了替代品。
不过我还是怀念家乡的豆面灯,怀念妈妈给我做的生肖灯。放眼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路灯、车灯照彻了城市大街小巷的夜晚。忽然间,感觉我心中的那盏灯更加明亮,照耀得更远、更广。我知道,那是故乡呼唤在外游子的“归来灯”,是传承炎黄文化的“血脉灯”,是祈祷国泰民安的“复兴灯”。
(作者单位:莱西市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