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是北京前门外一片著名的商业街区,老字号聚集,是京城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得名之由,最通行的说法是,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兵把守以绝盗窃。因为此地的栅栏较为高大,因此叫大栅栏。到了清朝,大栅栏发展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等书开始出现了大栅栏这条街名。
看到“大栅栏”,可能会读成dàzhàlán。北京人说它应读作“大什烂儿”,您也许会感到惊奇。实际上,很多地名反映了更古老的读音,并记录了历史。“栅”为什么读“shi”?中古韵书《广韵》中“栅”有3个读音:所宴切,折合成今天的读音是shàn,意思是“篱栅”,即“篱笆”;测戟切,折合今天的读音是cè,意思是“村栅”;楚革切,折合今天的读音也是cè,意思是“竖木立栅”。这3个意义其实没有区别,都是“栅栏、篱笆”的意思,但读音却不同。
普通话的读音zhà是后起的。翻翻字书和韵书发现,一直到明中后期,都没有zhà这个读音的记录。比如明代万历年间反映北京音系的字书、韵书一体的《合并字学篇韵便览》,记录了3个音,分别是音册、音扇、音涮,没有音炸。不过,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里,栅已经读“照亚切”了——折合成拼音就是zhà。
新中国成立以后,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以北京音为基础。今天的普通话中,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hà,一个是shān。“栅极”是新出现的科技词汇,它表示“多极电子管靠阴极的一个电极”,而一般的栅栏,普通话读zhà。
总之,zhà这个读音起源相当晚,而大栅栏这个地名可能早在明朝就已经形成,故仍使用shàn这个读音。后来,shàn这个读音懒化得比较厉害,连韵母也脱落了,就变成了“大什烂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