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要有选择的。尤其是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更要作出选择。
我第一次对书籍作出选择,是在上山下乡的前夕,只有一大一小两只木箱子装书,我只得对家里自己喜欢的大堆大堆的书作出选择。选择的标准是:我喜欢读的书,耐读的书,经得起读的书。事实证明,这些书后来对我走上创作道路,起了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美国的汉密尔顿说,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他把选择提高到技巧的地步。爱默生则把他选书籍的规则定为不读问世还不到一年的书;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
条件是有些古怪,但由此也可看出,有选择的读书,是不少人的习惯。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说出了书籍和读者性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的男女读者,必然会有形形色色的阅读选择。我在前面提到,要多读自己喜欢的书、经得起阅读的书,是因为这些书里肯定有扣动着你的心扉、令你爱不释手的东西。一遍一遍地加以阅读,才能解开那点为什么打动你的原因,寻找出这本书的密码,作为读者,也就真正消化了这本书,汲取了这本书的营养。
有选择的读书和我们时常提倡的博览群书,并不矛盾。对于青少年读者,我们经常会要求他们博览群书。生活于他们来说,正在徐徐展开,世界缤纷的色彩,等待着他们去不断认识。人生的这一阶段,更需要他们博览群书。其实,博览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博览不是要你一本书一本书逐字逐句地阅读,博览是让你浏览,让你接触,让你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作出选择。读书人时常会说,我翻一翻,或者说我随便翻翻。随便翻翻和翻一翻的过程,也是一种选择过程。
年年全国性的书展与地方性的书展,大大小小的展柜上都会陈列无数的新书,吸引读者们蜂拥而至。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年书展上的新书都层出不穷。而网络上,更有大量的文字抢夺读者的眼球。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层出不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对读书作出正确的选择。(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