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延浩
波螺油子位于青岛市北区和市南区的交界处。第一次看到、走过波螺油子,并没有惊叹设计师的创意,因青岛本土建筑就是如此。青岛属于丘陵地貌,所有的建筑和道路施工规划几乎都是结合实际地理环境而进行的。
波螺油子的路面是用花岗岩铺成。为什么叫波螺油子?海螺煮熟吃肉后再把外壳敲掉,里面的那个螺旋状带中心轴的造型就是这条路的样子。一条这样的路如果铺设大块的花岗岩,到了下雪、下雨天像滑梯一样,还能让人走吗?所以此路铺设的石料全部切割成约十五公分长、八九公分宽、二十五公分高、上宽下窄的小石墩子,土话叫作马牙石。深植于土中后,铺就呈扭曲转盘形状的路。这种石头在车轮碾压人脚踩踏之后,变得越来越光滑,夜色中一块块泛着淡淡月光的马牙石甚是好看。
波螺油子的成名,源于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繁荣。那时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几乎是每个青岛人和外地游客必去的地方。旅游旺季、过年过节的商品销售盛况,让在这里做生意的青岛人掘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旁边的波螺油子也为人所熟悉。
开放也使得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如滔滔洪水一样涌来,流行歌曲、录像带、武打片、言情小说铺天盖地席卷全国。这条临近即墨路的小路跟着进入繁盛时期,两边的民房盘踞了很多出售录像带和光碟的小贩。警察、小贩、光碟、波螺油子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上高中之后,电子信息城崛起慢慢替代了这里,只是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抱着纸盒、神态警觉、身型敏捷的人影在路边晃动。这时周边的道路建设越来越好,走这条路的人也越来越少,几个冷冷清清的门脸、几个推小车摆地摊的小贩成了这里最后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