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一生,都在以自己的文学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然而在他的人生之中,却有一大憾事,他每每谈起都遗憾落泪,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未能有效地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他曾提起两位哥哥都是因为钱而死,然而当他有钱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帮助两位挚爱的哥哥。
这两位哥哥,以及巴金本人,其实就是《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原型——大哥李尧枚,三哥李尧林,还有他自己。巴金生在一个封建守旧的大家庭中,他想要学习新文化新思想,想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他的“格格不入”终让他的抱负得以实现,然而这个过程离不开两个哥哥的支撑和支持。可是,难道觉新和觉民就不想寻求新的突破吗?其实并不是,只是在那样的一种境况之下,他们只能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从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和三哥李尧林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一个家庭之中、相似背景之下的三种不同命运和人生,来重新认识巴金。
大哥李尧枚是最先将新文化引入大家庭的人,他经常买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阅读并带领弟弟们讨论,是弟弟们对于新文化的启蒙者。李尧枚一直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他又名列第一,他希望能够去上海或者北京有名的大学里读书深造,将来还要去德国留学……然而这一切只是他的美好幻想,他在幻想这些的时候,忘了自己还有一个摆脱不了又不能丢下不管的身份——“承重孙”。他要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他要负担两个弟弟出国留学的费用,他要放弃学业娶妻生子……他要做的太多太多,却没有什么是为自己而做。
李尧枚的担子太重,一个家族都被他抗于肩上,可他偏偏又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者。为了维持生计、振兴家业,李尧枚卖了田去做投机生意却在一场大病之后,发现钱已经损失了一大半,那时的李尧枚因为各种矛盾的环境和心理,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在发病之时将所有票据撕碎倒掉,于是,这个家彻底走向破产。觉新没有死,可是李尧枚却终是走上了不归路。
巴金的三哥李尧林当初在大哥的支持下,和巴金一起外出求学,他是一个教育家、翻译家,他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开放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正因如此,他的学生们每每提及这位老师都心怀感念。李尧林有才华,有理想,却不得不在大哥去世以后,舍弃这一切,代替大哥接下这个十几口人大家庭的养家重担,最后积劳成疾患上了肋膜炎,不幸英年早逝。
巴金曾说:“我们三兄弟跟觉新、觉民、觉慧一样,有三个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种不同的结局。”那个在他笔下的旧社会封建制度的大家庭,犹如一片孤寂的沙漠,可是三个兄弟之间的棠棣之华,确是如同沙漠之中的绿洲。读到大哥给巴金的那些信的时候,不禁被他们的真情所震撼。没有能够有效地帮助到两位哥哥,一直是巴金的遗憾,不过两位哥哥的人品、才华和学识,可以通过《棠棣之华:巴金的两位哥哥》被更多人看到,也会让他深感安慰吧。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