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荣来
羁旅他乡多年,家乡的绿色,时在想念之中。
家乡梅州市大埔县,素有“山中山”之称,山多田少,土地瘠薄。青山绿水本是大山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我1959年离乡时,家乡的山却因过度砍伐,竹林尽毁,树木绝迹,举目望去,多是荒山秃岭。此后多年,青山绿水便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想念与希冀。
离家三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家乡,发现山乡面貌有所改变,心中感到由衷兴奋。时值初冬,却无寒意,我乘船回家,在船上眺望,两岸青山,脚下绿水,仿佛诗意画廊,让我浮想联翩。我想起乡亲们经常提到的1985年全省绿化造林工作,向荒山与贫穷宣战。正是从那一年起,家乡人开始大量采种育苗,大面积封山造林,人们志在消灭荒山。几年之后,果见成效,荒山种满了树木,绿色重回大地。初长的树苗,带给人们的,是满满的希望。
再一次回家乡,是又一个十年之后。春分时节,我回大埔县采访。所到之处,但见山青草绿,松竹滴翠,柚花飘香,春意盎然。尤其是实施造林、种果、种茶并举的多种经营之后,家乡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火热的实践中得到证明。我到过县境内海拔一千二百米的西岩山,山上有一万余亩壮观的大型茶叶生产基地,有数以百亩、千亩计的桉树速生林和果茶林,给当代山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生活的改善,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乱砍滥伐的现象。绿色,改变着大埔县的面貌,引领着大埔人迈出脱贫的脚步。
茶始见于神农,柚发现于远古,橄榄一类果种,屡见于经典古籍,而地处北纬二十五度的大埔人,历经了悠悠百载,却不曾种植过。如今,他们忽然发现,这些树种原来很适合在脚下的土地大面积种植。于是他们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规模化种植。“八山一水一分田”不再是包袱和负担,山多反而成为大埔的潜力所在。
后来,大埔县的主要公路干线两旁、各镇各单位的庭院、县城与圩镇的公共场地,都种上了树木花草,植树造林在大埔蔚然成风,一个绿意盎然的家乡重又回到人们眼前。青山绿水,城镇宜居,这些共同谱写的,其实是一首新时代的进行曲。
如今,大埔的森林覆盖率将近百分之八十,美丽成了它的代名词。今年中秋前夕,我乘车回故乡。车过家乡县界,一路行来,处处皆青山,绿色满视野,山坡山顶,或竹或树,层林如染,绿深似墨。山坡时见果树,蜜柚、柑橘为多;山顶多为乔木,是飞机播种长成。车至韩江,沿岸而下,又见两岸临水处,都是浓密的竹林,如同绿色屏障。江水映照,山水一色,又绿又蓝。久违的美丽家乡,让我舒心惬意,振奋不已。
住在家乡的弟弟承包了一片松竹林,约七八十亩。地点在他家房子后面,左右宽约一百米,往上绵延至二三百米的山顶。有竹子有松树,以竹子为主。全县飞机播种造林后,松树多了起来。现在这片林子,松高竹密,四季常青。我从心底里喜欢这片蓬勃的松竹林,看着这满山葱郁,顿觉心旷神怡。
结束匆匆家乡之旅,车子沿河岸返回。时近中秋,阳光和煦。我把车窗外的青山绿水收入相机里,留下一幅幅绿的画面,也记下一段绿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