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华玲
夏日,为寻觅那一丝清凉,人们享受着冷气十足的空调、清风徐徐的蒲扇以及冰爽可口的冷饮。其实,除了眼前这些“生活的苟且”外,“诗和远方”的凉意也直抵心灵深处。如若你不能旅行避暑消夏,不妨静心读古诗,飘逸的凉爽清于心、清于情。
古人用雅兴与浪漫,把一首首诗化作一缕缕清凉。宋代诗人葛元怀在《夏日》诗中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荫,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飞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 ”诗人一边闲看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惊人、鱼儿扑腾,一边乘凉消夏,乐在其中。
山中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曰:“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陆游喜欢在河堤柳荫处乘凉,他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清代郭麟认为池边、桥畔、河岸濒临水面,气温要低些,自然是乘凉的好去处,他为此赋诗:“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杨轻风一丝丝。 ”
在自家院中纳凉避暑,自娱自乐,妙不可言。唐代诗人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他认为,端坐院中,不仅清风徐徐,而且能心静生凉。诗人蔡持正则喜欢躺在竹床瓦枕之上,以书催眠消夏,他写道:“低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柳宗元《夏昼偶作》诗曰:“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显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盛夏的日子,品读那些清凉的古诗,融进炎热的时光,悄无声息地穿越烦躁的困扰,婉约成一缕缕柔和的清风。风过处,一丝清凉入心,氤氲出淡淡的宁静与清幽,好一个美丽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