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安明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亲历了农村土地承包改革给农村、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点灯不用油”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了。
今年春节,我回农村老家的弟弟家,多彩的灯呈现在眼前。门前是放着白光的路灯,家中挂着形态各异的照明灯,客厅的灯全身乳白,花瓣边缘镶着一圈金边,四周垂着十多条珠链的紫荆花大吊灯;卧室是一盏三尺来高的落地灯,粉红色的丝绸罩子绣着四季如春的图案;书房是子母灯……
看着这多彩的灯,我不自觉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见我对灯的赞叹,活泼的侄子自豪地说:“每当夜幕来临,我们全家借着紫荆花大吊灯柔和的光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约一个小时后,我到书房借着子母灯灿烂的光学习。爸爸妈妈到卧室借着温馨落地灯看书。”看到侄子的高兴劲,我真心感受到这漂亮的灯给全家生活带来的快乐。
弟弟见我和儿子在谈论这多彩的灯,笑呵呵地说“哥哥,你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中的煤油灯吗?”
我爽快地说:“记得,我们家过去在低矮房屋内的壁子上留了一个约长方形的小洞,叫灯窝,里面放着一盏煤油灯,黄豆大的火苗,一闪一闪的,每晚,我们俩做在灯窝里间的炕上,围着灯窝,借着微弱的灯光学习;妈妈在灯窝的外间,借着微弱的灯光刷锅、洗碗、拾掇家务;父亲在壁子的北边,借着微弱的灯光整理蔬菜……一次,我们俩围着灯窝,正借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忽然一股哝哝的焦味扑鼻而来。定睛一看,原来,由于灯光太弱,我们向灯前靠了一下,不小心把头发烧焦了而发出怪味……”说到这,全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欢声笑语后,我想:岁月交替,改革开放40个春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每当夜幕降临,村村寨寨是灯山灯海,姹紫嫣红,各类的灯进了乡村寻常巷陌: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灯,是时代的荣耀。我不禁想起明代诗人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