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玉琴
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河套平原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辽宁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报告文学专著《春归库布其》,以全景式的纪实手法对库布其沙漠治理和模式进行了颇有新意的解读。其中对国家态度和民间热情包括社会力量相互呼应的生动书写,对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视野开阔,资料史料采访扎实,勾勒了库布其沙漠的前世今生,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突显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态度和民间意志整齐勃发的动人场景,令人信服地诠释了一个国家从上至下、由下而上众志成城的独特治沙路径,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鲜活印证。作者着重从半个世纪前落笔,历史钩沉、现实聚焦扫描点面结合,曲折有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治沙帷幕就已波澜壮阔地展开。从治沙开始到创造奇迹,从开篇到尾,作者始终立场鲜明地竖起了国家意志、国家行为、国家政策主导的大旗,奠定了主流叙事的明朗格调。50年代初,国家在相关地域相继建起了治沙站、林业机构,继尔声势浩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奏响了中国生态革命的序曲。随之,“三北”地区应运而生了6个机械化林场,伊克昭盟机械化造林总场就是其中之一,这是鄂尔多斯地区史上第一个大型国营公益型林场,一直是率先奋战在库布其沙漠的主力。此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隆重出台,强力推进了中国生态建设步伐。
随着文字的展开,人们可以跟随作者一同走进库布其,走进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治沙历程和奔向美好未来的奋斗现场,从而收获感动和力量。作品思想站位高,主题意蕴丰厚。在形象展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精神风貌之际,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之间的深刻关联,看到了突破公益性环保的传统观念,引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多元投资生态建设的新思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