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毕建奎:把书读出味道来

2019-05-23 09:54:00    来源:    编辑: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方法,在毕建奎看来,“深读、浅读和闲读,都是阅读,但读书最高的层次和境界应该是把书读出味道来。”
  “把书读出味道来,非一朝一夕之事,必然要经过一个水滴石穿的漫长过程,与读者本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毕建奎说。
  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毕建奎告诉记者,他最感谢的就是当时的语文老师。“中学时期,农村家庭没什么藏书,更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买书,而学校除了书桌上的课本,自然也是没有其它图书的。老师为了让我们能读到更多课外书,便收集了一部分美文,抄在黑板上,让大家抄写下来,并要求一周内必须全文背诵。”
  毕建奎回忆,那时老师抄下的第一篇就是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并且能够把书读出味道来,正是缘于那时老师的引导,缘于从小的强化记忆和锻炼。后来,我编印了一本《成策——与您分享影响我人生轨迹的6篇励志美文》的小册子,里面收录文章的开篇就是《匆匆》。”
  “后来当了兵,军校毕业后我有幸一直在部队的政治机关工作,在团、师、集团军的政治机关都任过职。”毕建奎说,工作优势使他有条件比基层和其他部门同志读到更多的书和讲话。“在平时读书看报和研究党委首长讲话的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随手摘抄文章中的精彩章句,或者是有感而悟时,在书页剪报空白处顺手记录下来一两句浅显的心得。”久而久之,这些摘抄和心得都成为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毕建奎一直觉得,要把书读出味道来,阅读的同时,有收获和产出是非常必要的。“只贮存知识,却从不创作,那么读书就像水流进沙子里,不见了踪影。所以,有阅读必须要有产出,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讲生活和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读《西游记》时,毕建奎曾在媒体开辟了《“郎”读西游》专栏;读《史记》时,开了《史记另解》专栏;读《水浒传》时,开了《梁关拍栏》专栏……“每读一篇文章、一本书,都会有思考形成文字,我觉得,这才真正是把书读出味道来了。”
  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毕建奎阅读最多的自然是社科理论方面的书籍。“很多人都觉得,理论文章和书籍略显枯燥,但我却乐在其中,读得津津有味。”他告诉记者,要把理论文章读出味道来,也是有方法的:党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总结讲话中,向大家推荐了5本马列著作。他说,“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这就是讲的方法问题,坚持不懈地强化自己的阅读,长此以往,就读出味道来了。”
  与此同时,《信仰的味道》一文中所记载的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也让毕建奎感触颇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就着墨汁吃粽子也甘之如饴,果然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
  毕建奎说,“要把书读出味道来,尤其要把略显枯燥的理论知识读出味道来,已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或是态度问题,而是关乎事业心和使命感的问题。”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工作的一部分、事业的一部分、信仰的一部分,与自己的追求融为一体,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味道的阅读,甘甜无比,其乐无穷!
                         (青岛日报)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