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所海
2018年12月25日,我有幸采访慕名已久的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昌德松老先生。听说我要来,先生早就站在胡同口等候了。他身材修长,腰杆挺直,戴一顶蓝灰色的老人帽,穿着一件黑色的棉上衣,四粒黑色的纽扣牢牢地扣着,干净利索。我赶紧走上前,先生笑着伸出手,他的手掌宽厚,细长的手指有力地握住我的手,拉着我往胡同里走。
认识先生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候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我经常听女儿的老师和家长们议论,有位昌德松老人天天在家门口胡同的墙上写写画画,《三字经》《弟子规》等,全部写在他家周边几条胡同的墙上。我很惊异有这样的人,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日,带女儿去欣赏先生的大作。
老远就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在胡同里,左手托着墨汁,右手擎着毛笔,后面围着一群大人和小孩,都举目盯着墙壁。我赶紧拉着女儿的小手跑过去。先生一丝不苟地写着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娟秀的隶书规规整整地落在墙上。聚拢过来的人都静静地站在老人身后,周边鸦雀无声。梁启超先生的文章那么长,他完全是背诵写下来的,于是我就更敬佩这位老人。
先生的老伴儿张英介绍,他从教师岗位退休后,想将自己绘画和书法派上用场,让周边增加点文化色彩,便在胡同上写了无数遍,画了无数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画作轮换更替。现在“传统文化胡同”“红色文化胡同”“时光印象胡同”“成长关爱胡同”“社区文化胡同”“法德教育胡同”六条特色胡同天天吸引好多人前来参观学习,看到此番景象,俩人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在“成长关爱胡同”中前行,先生指着右边墙壁上几个黑体大字“引导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教育年轻人有很重要的意义!”
随后,他回身望着南面一块四五平尺的白墙说:“这块地方刚粉刷出来,我还没来得及写上呢!”张英道:“我跟老昌说天冷了不写了,况且他八十六岁了,腿又不好,骨质增生严重,爬这么高的架子太危险!”先生说:“天冷了也有暖和时候,我可以中午写嘛,再说了,现在有这么多志愿者,他们还可以来帮忙。”她说:“不服老不行啊,你这两条老腿,在这短短的十几天,就摔了三跤!”老人笑呵呵地道:“不是还没摔坏嘛。”
采访结束了,走到“时光印象胡同”尽头,一行黑体行书“在时光角落里,品读岁月的痕迹,憧憬明天的美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谁也无法留住时间的脚步,但时间的长廊里却刻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足迹。一个普通的老人把简简单单的事做成了不平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