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俊
“快看,板凳灯来了!”有人按捺不住欣喜,伸长脖子高声呼叫。尾音迎风打着旋儿,未来得及落下,就被远处喧闹的锣鼓声掩盖。循声望去,从街道拐角处,显现出一盏盏红灯,犹如夜空中的星星在眨动双眸。
不一会儿,灯越来越多,挤来挤去,连缀成一条火龙逶迤而来。房子、树木、人,全让光镀上一层暖色。火光将夜色中的乡村照得亮堂堂,映红了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
舞板凳灯在吾乡是喜闻乐见的活动。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少年郎,闲暇之时,爱打绑腿、扎腰带,高擎家中的板凳灯在院子里舞动一番。忽前忽后,左右腾跃,汗水湿透衣衫,方觉得浑身舒坦,精气神倍足。舞动的身形与板凳灯合在一起,构成村庄里令人难忘的情景。
板凳上的花灯,看似简单,却包含绘画、书法、剪纸、竹编等多种艺术元素,寓诗情画意于其中。竹篾做骨,宣纸为肌,描绘上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配以相应的诗文。灯头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画上银色鳞片和五色云彩花纹,栩栩如生。灯尾剪出龙的尾巴形状,披以红绸缎,很是喜庆。德高望重的长辈,运手腕挥毫给龙“点睛”。“点睛”注重一气呵成,要有留白。太满,龙眼则不灵动。
夜幕降临,晒谷场的篝火点燃,高跷、抬阁登场。三声炮响,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炸开,美得那么惊艳,那么绚烂。顿时鼓乐声动,光焰流转。就此,“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拉开帷幕。
唱灯的小子站在板凳灯旁,扯开嗓门喊道:“龙头摇一摇,福如东海长流水。龙尾摆一摆,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家的老人瞅着板凳灯舞得热闹喜气,眉飞色舞,乐呵呵地说:“好,好,承你们吉言。”待字闺中的大姑娘,欲求姻缘,又怕被笑话。趁众人不察觉,娇羞地掏出一根红绳系在龙头上,然后捂住脸逃也似的跑远。偷着溜出来的孩童画着脸谱,提着灯笼专挑人多的地方乱钻。板凳灯舞到哪儿,哪儿就欢声鼎沸。
夜色更浓。踩着鼓点,队伍绕村庄转三圈,返回晒谷场,个个精神饱满地高擎板凳灯,一脚一脚踏在厚实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火龙,时而如游龙嬉水,从容排成一字长蛇形,悠然自得;时而如蛟龙出海,劈开层层波浪,气贯长虹。锣鼓阵阵,炮仗冲天轰鸣,欢呼不绝于耳,形成一种磅礴之势,蔚为壮观。
盘龙把节日推向高潮。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紧相随,由缓至急,按照顺时针的方向盘旋。动静结合,首尾呼应。近前看,彩旗猎猎,草木隐隐散发芬芳,一切都活灵活现。远望,如一串红宝石镶嵌在村庄的半空,与星星相映生辉。欢声笑语一会儿飘到东西,一会儿又吹向南北,荡来荡去。
板凳灯愈热闹愈有排场,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彻大地。夜色中,板凳灯是幸福的信使,一年又一年,从春天攒着劲朝前舞,舞出富裕安康的新光景,舞出千家万户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