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书谔
山东省有个双山村,双山村有个双山张。双山张像一条大河,蜿蜒奔腾源远流长。双山张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双山张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世代兴旺。
这是流传在双山张氏家族的一首歌谣,这是双山张氏的真实写照;这是双山张氏家族的六百年吟唱,这是双山张氏的千万年号角。双山张氏家族之所以声名显赫位居莱阳四大家族之首,成为山东望族,与张梦鲤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求学科举之路
张梦鲤,字汝化,号龙池。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双山村人。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张梦鲤出生于登州府莱阳县桃花乡双山里。之所以取名梦鲤,是因为父亲张锟“梦大鱼跃梁上”。
无独有偶,张梦鲤之长孙张载征(长子张嗣诚之子),颇类乃祖,其出生之际,其父张嗣诚“宛跃鱼于渊,与曾大父(张梦鲤)梦跃鱼于梁有同符。”这也就是张嗣诚为张载征取字幼鱼、号渊默的原因吧。
张梦鲤的童年生涯,由于缺乏史籍的记载,甚至竟然未见于双山张氏《家乘》的零星记录,所以我们无法叙述。但是我们从隆庆皇帝于隆庆元年(1567年)诰赠其父张锟为奉直大夫、其母盖氏为宜人的圣旨中,略窥一二。从圣旨所云其母盖氏“尔赠安人盖氏,乃兵部职方清吏司署员外郎张梦鲤之母,孝慈成性,雍穆宜家。顺正以相夫,佐义方而教子” 中,我们得知母亲盖氏对张梦鲤进行了做正直有义之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自张梦鲤懂事之日起即已进行的。从圣旨所云“《易》曰:家有严君,父母之谓。人子致身显立,母训之功,亦并著矣”中,我们得知母亲盖氏对于张梦鲤之努力为国家为朝廷效力,应该有垂训之功。从圣旨所云其父“性资倜傥,操履方严。轻财好施而不责其报,嫉邪秉义而不诡于时,盖庶几积行之事也。诞启哲嗣,为朕荩臣”中,我们得知,父亲张锟言传身教,着力于培养为国为民、轻财秉义的一代忠臣。再从时人李维祯的“幼奇俊,无他好。好书,日诵千言,应对机锋骇发”中,我们得知张梦鲤自幼好学不倦,对其父所问不仅对答如流而且时有惊人之语。真乃聪颖异常、出类拔萃之傲世雄才也。
嘉靖十八年(1539年),年已7岁的张梦鲤,到了学习的年龄,父亲张锟为其择师受业。可能是考虑到严师出高徒、学高育才子的原因,也就是父亲张锟之所言“古人负笈从师,若素居寡闻,何以求进!”为了使张梦鲤学有所长、业有大进,为日后科举应试做准备,父亲张锟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也就是张梦鲤13岁那一年,令其赴即墨拜杜师求学。
关于即墨杜师的情况,我们没有直接而详实的资料,因而无法知其全部,只是根据零星的记载,我们得知如下三点:其一,杜师非常谦恭,对张梦鲤敬佩有加。“公(张梦鲤)负笈造门,(杜师)心异之。试其文,文大佳,师避席谢曰:‘吾不如也’。”其二,杜师慧眼识英才,非常器重张梦鲤,加之教学有方,因而使张梦鲤仅仅3年即学业大就,一试即成为县学生员。“游三年,学大就,归补掌故弟子,食县官。”其三,杜师是毛诗大家。这主要是从张梦鲤同样以毛诗起家并仅仅3年就可与毛诗大家试比高相一致。“已,复嬴幐负书之即墨学焉。专经溯二十八卷之旧训传,得毛氏一家之传,遂从孺子之行抗颜大师之列。”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就在张梦鲤16岁那一年,以第一名考取县学生员,这就是史之所谓“三年学成,以第一人为邑生,年财十有六耳。”在为生员期间,学业进步,深得昌阳、不其两县士民甚至官员赞赏,且不久又以高等成为廪生。正如时人邢侗所云:“昌阳、不其两盐官地交口诵张次公明经矣。一试补学官弟子,又二年,试辄高等,既廪于胶。”
张梦鲤成为生员之后,由于学有所得,文有所长,名声鹊起,师友增多,县令为之击节、学使为之奖拔。这就是时人李维祯所说的:“(张梦鲤)以第一人为诸生,……两邑(莱阳、不其两县)争师友之。邑令吴公以名进士宰东莱,延见乡大夫问诸生孰优,具以公对。既都试诸生,得文击节叹赏。启文,则公也,令踊跃自喜能知人。寻学使者录高等予廪食。”邑令吴公,即莱阳知县吴俊。吴俊,直隶顺天人,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莱阳知县。
张梦鲤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生员,看似简单,实际却并非易事,这与明朝的科举制度有关。“生员,犹曰官员,有定额,故谓之员。明初诸生,无不廪食于学,《会典》言,洪武初,令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日拾廪膳,听于民间选补,仍免其差徭二丁。其后以多才之地,许令增广,以不过三人五人而已,踵而渐多。宣德年,定为之额,如廪生数。” 但在万历张居正执政之时,规定“州县学取士不得过十五人。”由此可见,取得生员资格确为不易。
生员当以科举出仕为正途,但亦可由贡士出仕。对于贡生之数量,当时有着严格的规定。“贡常例,府岁一人,州三年二人,县二年一人。所司上之礼部,送内府试,就校官者,则重试;不者,送监肄业,送各衙门历事,送吏部附选。假归俟取率十余年始沾一命,与州县佐而止耳。”对于贡生之名,五贡不同,选拔与任用有别。清沿明制,故其所用略同。“科举发轫,始于秀才。明代最重秀才,清雍正以还,始详定取秀才科目,制度咸备。秀才以应乡试中举为正途,其中不中举人,由五贡出身者,亦归正途铨选,得入仕路。五贡之制:一曰恩贡,二曰拔贡,三曰副贡,四曰岁贡,五曰优贡。秀才补廪生后,如应出岁贡之年,恰值恩科大典,则以廪生而举贡,称恩贡生。可分发各省,以州判用,或以教谕、训导用。班次提前,遇缺先补。拔贡每十二年举拔一次,学政于全省每学府中所属秀才加以考试,取成绩最佳、学问最优者,拔取一人为拔贡生,贡入北京,再经朝考,分等第录用。取一等以七品小京官用;二、三等,以知县用,分发各省,或以本省教谕用。乡试中副榜,世称半个举人,如下次不再参与乡试,可往礼部铨叙,分发各省,以州判等职用。府县学秀才补廪生后,轮次应于某岁出贡者,曰岁贡生。在外省以州判用,在本省以训导用。学政三年期满,取全省生员之品学兼优而考试成绩亦特佳者,大省取六人,中省以下四人,曰优贡。优贡考试须由本省总督、巡抚、学政三院会考。发榜后,中式者依次递补,入京朝考。一等用知县,二等用教官。”
张梦鲤成为廪生之后,并未走贡士出仕为官之路,而是继续科举之路,参加乡试。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2岁的张梦鲤参加乡试,中举第十八名。
中举之后,如不想再考进士或者三考不中,亦可出仕为官,称之为截取。明清时期皆如此,“举人欲入仕者,三年一次,赴大挑,由王公大臣验看挑取。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各省;二等以教谕回本省补缺。其未挑取者,可考宗室、景山各官学教习,或国史、实录各馆誊录,得保举简放。”
张梦鲤并未放弃考进士,就在中举的第二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23岁的张梦鲤进京参加会试,得中第一百二十七名,殿试得中二甲第五十七名。
张梦鲤自7岁开始求学,13岁至即墨拜师学习毛诗,16岁以第一的成绩成为生员,并很快得到知县的赏识、受到山东学使的奖拔而成为廪生,22岁成为举人,23岁成为进士。虽不能说是难得奇才,亦可谓是科举俊杰;16年的科举之路,虽不能说是高歌猛进,亦可谓是一帆风顺。从此之后,张梦鲤顺利走完科举之路,正式踏入出仕为官之途。
二 、仕宦户兵二部
官场,是一个令天下黎民向往的地方;官场,是天下士子为之奋斗的场所。
官场,是正人君子施展抱负的地方;官场,是卑鄙小人展示伎俩的场所。
官场,是硝烟弥漫充满血腥的地方;官场,是青天难见尔虞我诈的场所。
官场,是一座大熔炉,可以使你百炼成钢;官场,是一个大染缸,可以使你满身污浆。
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的时代。历朝历代的官场,伴随着皇帝的清明与昏暗,也会出现政治清明与腐败不堪的局面。张梦鲤步入官场之时,正是大明王朝日趋没落之际。走过180余年的大明王朝,已成风雨飘摇之势,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已至山雨欲来之日。皇帝只知修道养生,哪管天下苍生;主政的内阁辅臣只知争权夺利,哪管民生民利。外表十分光华的官场,内里一派污浊之气。令张梦鲤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官场,难以展现才能、不能施展抱负,只能在充满血腥、尔虞我诈的纷争里,不求百炼成钢,只求出污泥而不染、为百姓尽微力。这就是张梦鲤所面对的现实,这就是张梦鲤所步入的官场。
张梦鲤考中进士之后,正式出仕为官,初任之职是刑部观政。观政者,参观学习之谓也。是指士子进士及第之后并未立即授职,而是派往六部等衙门实习政事。
张梦鲤在刑部观政的位置上仅有数月,便因母亲盖氏去世而丁忧归乡守制。这就是史之所谓“踰年以母恭人丧归。”
张梦鲤在为母亲盖氏守制的三年里,其所作所为,史籍缺乏记载,《家乘》亦无留录,因而无法表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27岁的张梦鲤,守制期满,服阙之后,授职户部四川司主事。此即史之所谓“以内艰归,服阙,授户部主事。”
张梦鲤在户部的工作,就所见史籍记载而言,主要有两项,一是监管太仓,严格管理,除弊防奸,成绩突出。“除户部主事,监太仓,筦钥惟谨,无秋毫奸阑出入者。”为此,得到户部尚书高燿的称赞。“大司农谓公年少而精覈,简之榷浒墅。”大司农者,户部尚书之谓也。二是这一年秋七月奉旨榷税浒墅。“秋七月,龙池有浒墅之役。”“服除,补户部四川司主事,奉榷浒墅关。”
苏州浒墅关,是明朝八大钞关(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北新、浒墅、九江)之一。濒临运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之地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棉织品及其它手工业品,都通过这里,故镇内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自明景泰元年(1450年)始设“钞关”,正德时,明政府在浒墅设关征税,自此成为明代最著名的钞关之一。正因为浒墅关地位之重要、名利之关切,所以由户部尚书高燿之特简,张梦鲤方成为浒墅关榷税主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