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已过,天气愈发和暖。在北方,厚重的冬衣已不耐穿,需换上稍薄些的外套。风依然很大,却不至凛冽,有些柔和了。在外行走,隔冬久违的自然舒畅缓缓浸润身心,呼吸中渐渐有了泥土的气息,这是早春的味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无疑是描述早春二月时景的名篇,生机盎然、予人欢愉的江南春色在诗中灵动可感地呈现出来。小时候读到此诗,后两句描绘的画面总会清晰浮现于脑海,尤其是“纸鸢”,让我产生强烈的好奇和兴趣。虽然我生于北方,农历二月还远没有高鼎笔下的那些旖旎的自然风光,但“放纸鸢”的冲动始终在心里涌动,总盼天气稍好、风力适宜之时,体验一下这份属于春的欢乐。
纸鸢也就是风筝,风筝是春日的消闲别趣,也可能是一段欢喜姻缘的美妙关联。清代戏曲家李渔的《风筝误》便是以风筝为引牵出的一段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书生韩世勋题诗风筝上,纨绔子弟戚施放风筝,不慎线断飘落至詹府,引发出韩世勋、戚施和詹府两位小姐错点鸳鸯、啼笑皆非的故事。将风筝断线的无意和姻缘暗牵的有缘巧妙地联系起来,让风筝成为无形的月老,误中含笑含缘,细细品来确是一种巧思。
不过风筝更多连接着童年。一根线,接连着天空与地面,让人与天有了接触的凭借与可能。放飞风筝也是放飞一种儿时的幻想,幻想飞升天空俯望世界的刺激感与征服感。梁实秋在《放风筝》一文中说:“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我想这也许是自己想飞而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吧。”这般心绪在每一个放风筝的孩子心中或许都出现过吧,抬头仰望风筝在空中随风飞翔,一颗对更高更远的世界好奇的心也随之翱翔。“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是游罢归来……”这是一场童年幻想的奇妙之旅。
只不过这份童趣与童真并非人人皆有,风筝有时也承载着某些遗憾。鲁迅先生的《风筝》讲述了一段关于“风筝”的兄弟往事。少时发现弟弟偷制风筝,狠狠将其破坏,“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为弟弟好。结果多年后意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当年是在伤害弟弟宝贵的童心与童趣。然而长大后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却。“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一件小小的玩具在鲁迅的心中演化成对兄弟的亏欠,确是难见的感怀。不过细细思之,这份难忘的愧疚和自责,蕴含的恰是鲁迅对兄弟真切深沉的爱。正是重视这份亲情,这般回忆才会如此动人和省人。
在朗朗晴日的早春二月,放飞手中的风筝,其实也是在放飞一种轻松的心情。它连接着千百种不同的人生回忆,却更多的带给人春天的欢喜。仰望风筝在空中飞舞,在奔跑和牵引中感受那份单纯的快乐,正是风筝给予我们最大的幸福。
(文紫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