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历练人生分为四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倘若四项都非常完满,培养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备、造福社会。很显然,“修身”属于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务,这既是选拔贤良的基础,也是造福社会的重要途径。饱学,是内功;自律,则须内外兼修。几千年来,有个非常特殊的词汇常挂在中国人嘴边,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独。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国粹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一定会、一定能够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口说、心到、足行,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直面人生,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才能勾画出自己的不朽篇章。
犹记得《后汉书》中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无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和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铮铮铁言可谓是杨震慎独精神最好的宣告。纵使时过境迁,其人品之高尚,道德之规范,都因慎独而为后人所称赞。
慎独精神,不仅为我国古代的贤人志士所追求,也是其他优秀民族恪守的道德规范。资料记载,德国的民众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刨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此外还规定,每采伐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就是在战争期间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这种人文素质,与“四知太守”的情操异曲同工,足见“慎独”于公于私的独特魅力今人也应同样注重。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再精致的面具终有被揭下之日,独有守护好灵魂的纯然,才能坦然之中向前迈进。
(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