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千里江山图》卷的初印象大概源自今年年初的一档节目《国家宝藏》,作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千里江山图》卷是整个节目27件国宝中第一个亮相的,而且一露面便“艳惊四座”。
但《千里江山图》卷的神奇之处,远不止节目中讲述的那些。
《千里江山图》卷的前世今生
《千里江山图》卷出自北宋画家王希孟之手,也是他传世的唯一作品。而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年仅18岁。
从蔡京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题跋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王希孟的大概履历:“政和三年润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王希孟起初为画院生徒,曾向爱好文艺的宋徽宗献画,但被认为水平不到家。可徽宗从他稚嫩笔触中,看到了潜在才华。他决定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巧。
王希孟也不负“老师”期望,不到半年,就创作出了惊世骇俗的《千里江山图》卷。
随后,宋徽宗将此图赐给自己的宠臣蔡京,才有了这卷后的题跋。
如今,《千里江山图》卷后计有蔡京、溥光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足可见每一位曾经拥有这一画卷的人的爱不释手。
《千里江山图》卷凭啥成为国宝?
纵51.5cm,横1191.5cm,《千里江山图》卷放在当下仍是分量十足的鸿篇巨制。
图中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图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在设色和用笔上,《千里江山图》卷则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纵观宋代画坛,以“青绿法”作画的画家并不少见,但从目前存世作品看,尚无一件可以超越《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用笔精当,一点一画均无败笔。人物虽细小如豆,却动态鲜明,体现了北宋院画工整严谨的时代风格。观全局气势恢宏,觑一隅工笔细腻。
元代著名书法家溥光对此卷推崇备至,在卷后题跋中赞道:“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此论可谓公允之见。
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奥秘何在?
《千里江山图》卷还有一个独到之处便是,这幅作品的青绿颜色可历千年不腐不褪。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画上的“青绿”之中。
《千里江山图》卷使用了大量的天然矿物颜料,并采用两面着色法。大青大绿,染天染地,所以在传承有序的今天,才会依旧保持着初绘时的灿烂芳华。
从矿石取色,那就是属于大自然的色彩,自会带着大自然中的结晶成分,画成的青山绿水自然会有珠光宝石之气,色泽千年不变。
砸取矿石——捣成粉末——筛子过滤——研磨成粉——清水漂清……一块矿石从原始形态变为颜料的过程要经过每天8个小时共计20天160个小时的持续研磨。
如此匠心,才得出一幅震撼人心的《千里江山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