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故宫须弥座见证明清历史变迁

2018-07-04 11:19:32    来源:    编辑:
 
  朋友们如果去故宫参观,会看到很多重要的建筑、门洞,尤其是中轴线建筑,它们都是立在一层层石块堆砌而成的基座上的。这种古建筑的基座,我们称之为“须弥座”。
  须弥座是古建筑的底座,也可以说是古建筑地上的基座。无论古建筑的体量多大,当它坐落在石砌的须弥座上时,就会给人以厚实、稳重之感。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功能极其重要,其底座大量采取白色石质须弥座形式,既满足了建筑承载力需求,又在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等方面与建筑整体形成有机的统一。
  须弥座是在东汉初期(约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最初用于佛像座。“须弥”一词,最早见于译成中文的佛经中,也有译为“修迷楼”的,实际就是“喜马拉雅”一词的古代音译。从现存唐宋以来的建筑及建筑绘画来看,须弥座用于台基已非常普遍。而建于明代的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其基座几乎全部采用了须弥座的形式,如太和殿基座、神武门城台基座等均为须弥座形式。这两种须弥座形式属于单层须弥座。
  如果仔细查看,我们还会发现,对于故宫三大殿而言,不仅它们自身的建筑底座是须弥座形式,甚至其下面的高台也做成了三层须弥座形式,我们称三层须弥座为“三台”。这种须弥座形式,只限于用在极其重要的建筑上。紫禁城只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须弥座高台为三台形式,这是皇宫最高等级的高台。
  前朝三大殿下的须弥座,所有部位都刻有纹饰,是所有须弥座中最为华贵的形式。由于建筑等级不同、功能各异,三大殿虽然在同一台基之上,但其雕刻纹饰亦有所区别。太和殿须弥座的上、下枋都刻有卷草纹,上、下枭都刻有莲花瓣,束腰有椀花结带;而中和殿、保和殿在下枋均刻有较为活泼的八宝图案。这种细微的纹饰变化,不仅区别了三大殿的功能与等级,同时还彰显了太和殿的庄严与肃穆。
  相比这些重要建筑,那些分布于紫禁城中轴线两侧的、不那么重要的值房之类,它们的基座就没有采取须弥座形式,仅为普通的台基。这种台基是用砖石砌成的突出的平台,四周压面包角。台基虽不直接承重,但有利于基座的维护与加固,而且有衬托美观的作用。
  但是,须弥座在故宫的设置中,有一个巨大的例外。这就是在故宫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的坤宁宫,它的基座并没有采取须弥座的形式,而仅仅采取高台形式。高台台基中心部位为夯土,四周用砖砌筑以进行维护。高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建筑防潮,而且扩大建筑使用者的视野,提高建筑的安全防护性能。
  坤宁宫的独特高台基础,与其在历史上明清交替时期的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从而关联到一件历史事件:清朝入关。
  在明代的紫禁城中,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但是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后,坤宁宫的功能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清朝入关后,进入了北京的紫禁城,清朝皇室有一个习俗就是萨满祭祀,这种由萨满主导的活动,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于一体。
  公元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在皇宫中为萨满祭祀活动选址,他看中了坤宁宫,于是对坤宁宫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从此,坤宁宫的建筑格局被做了针对性的修改,变成了清廷祭祀的场所。而在坤宁宫的改造过程中,施工人员参照了沈阳(当时的盛京)的清宁宫的建筑格局。——沈阳的清宁宫与其他四座建筑,共同坐落在一个高3.8米,长和宽均为67米的高台之上。满族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建筑台基很高。建筑学者认为,满族把建筑及院落整体做成台基形式,可能源于远古时代对安全及瞭望的需要,到了后来,这种台基形式逐渐演化成为古代满族贵族民居的身份象征。相应的,坤宁宫在当时的改造过程中,它的台基很可能为模仿清宁宫做了改动。坤宁宫因此就没有沿用其他故宫建筑的须弥座,它的台基做得很高,体现出了满族建筑的某些特点。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