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逊(1915~1969),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原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系主任,并兼《美术》杂志执行编委及《美术研究》编委。他于1915年6月5日生于北京,祖籍为今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村。王逊的祖父王丕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任浙江桐乡县知县,后到日本学习考察过法律。辛亥革命后,先后担任过烟台都督府民政长、山东布政使、山东财政厅长、国会议员、黑龙江财政厅长等,后任民国《莱阳县志》总纂,1943年病逝于济南。王逊的父亲王兆咸,字鲁池,毕业于山东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在财政界和煤矿工作过,为高级职员。
王逊的青少年时期是在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他自幼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他12岁(1927年)进入北京师大附中学习,18岁(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不久,因在“大一国文”课上受到老师闻一多和林庚两位先生的器重和鼓励,转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学习,并加入清华文学会,开始诗歌、散文创作。1935年,因在美学课上受到刚从欧洲游学回来的美学家邓以蛰先生的影响,对美学产生浓厚兴趣,又追随邓以蛰先生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业,并开始了对美学和中国美术史的系统学习研究。据王逊回忆,闻一多、邓以蛰两位先生是他在大学时期受影响最深、交往最密切的老师。
1936年(21岁)5、6月间,王逊连续发表《美的理想性》、《再论美的理想性》两篇论文,对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成为中国美术史最早探索审美理想和审美心理问题的代表性文章。1937年8月,北平沦陷。10月,王逊离京辗转来到长沙,找到南迁途中的清华大学复学。在长沙、衡阳居住半年后,随校迁往云南,初在蒙自,1938年4月抵达昆明。同年夏,他在清华学完学业毕业。1938年(23岁)王逊发表的《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一文在学界引起良好反响。
大学毕业后,王逊经吴晗介绍,到昆华师范讲授国文、逻辑课程,并担任过训育主任、代事务主任、图书馆主任等职。1939年考入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为研究生,攻读中国哲学。1941年经邵循正介绍任云南大学文史系讲师,讲授形式逻辑课程。1943年3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受聘担任设计委员。1944年2月(29岁),发表论文《云南北方天王石刻记》,因论证充分,受到顾颉刚先生的高度评价。在昆明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著作及文艺批评理论,系统搜集和整理了中国古代书画理论资料,撰写了大量的笔记心得,为日后从事美术史和美学理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养基础。
1946年8月(31岁),王逊到南开大学担任哲学系副教授,自此开始从事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期间他所著《王羲之父兄考》一文,参照史籍和王羲之书札,详细考证了王羲之家世,论述缜密,证据确凿,受到学界好评。
1949年7月,王逊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任哲学系和营建系合聘副教授、教授,讲授中国美术、中国工艺美术理论课程。10月,参加由梁思成、林徽因、李宗津等七人组成的清华大学国徽设计小组,进行国徽设计。他们设计的国徽图案于1950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批准采用。1950年王逊应徐悲鸿邀请,开始到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兼课,讲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
1950年,王逊经季镇淮、王瑶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盟支部主任委员;经油画家李宗津介绍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经冯友兰介绍加入新哲学研究会;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雁北文物勘察等工作。1951年,为挽救濒于停业的传统工艺景泰蓝,与林徽因等深入北京特种工艺公司调查研究,参与设计出一批体现民族特点的景泰蓝工艺品,并发表了总结性文章;研究了北京皮影的发展和源流,主持编选了《北京皮影》一书。五十年代,是王逊学术研究的黄金期,他先后撰写了《景泰蓝工艺》(1954)、《美术工艺的制作问题》(1954)、《敦煌壁画中表现的中古绘画》(1951)、《敦煌藻井图案》(1953)、《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生活的问题》(1955)、《云岗一带勘察记》(1951)、《古代绘画的现实主义》(1953)、《夏珪<长江万里图>》(1954)、《展子虔游春图》(1954)、《唐代人物画家——周昉》(1954)、《关于概括与具体描写》(1955)、《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1954)、《鲁迅和美术遗产研究》(1956)等许多有分量的论文,发表于《人民美术》、《美术》、《文物参考资料》、《新建设》、《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对传统绘画、雕塑、石刻、壁画、版画等艺术作了深入探讨研究。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王逊正式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主持美术理论教研室工作,担任《美术》月刊的执行编委、美院学报《美术研究》编委。为适应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1956年他完成了《中国美术史讲义》一书的编写工作。该书是现代最有影响的中国美术史论著之一,被认为是“代表了那时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水平。”问世后深受欢迎,长期以来不断为人们传抄、翻印和摘录。曾在中央美术学院读过书的画家、学者当年都曾听过他的课,并从他的著作中深受教益。
1957年,为培养美术史、美术理论方面的人才,王逊主持创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任筹委会主任。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第一个美术史系。筹备过程中,他组织人员编写制订课程及招生计划,聘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任教。当时师资均为一流学者,如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蔡仪、冯牧、冯其庸,考古方面的宿白、阎文儒,书画鉴定方面的张珩、徐邦达等。该系成立后,培养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以后成为了我国书画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如画家范曾,美术史家薛永年、薄松年、陈少丰,书画鉴定家杨新等。作为美术史事业的拓荒者的王逊,“他兢兢业业为建立我国新的美术史学体系准备条件,发轫之功,诚不可没。”然而,这一年他却因政治运动的影响,于8月份被打成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批斗。
1962年秋,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摹本在日本展出之前,王逊受命对三清殿所绘二百八十六众天神、地祗进行辨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花费了大量精力,把道藏经中的有关内容全部翻检了一遍,从大量文献材料中确定出道教神祗的大致范围和几个主要时期的变化,并撰写了《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一文。这是王逊自1957年被“反右”运动剥夺发表作品权利后发表的唯一一篇论文,也是他生前最后一篇力作。1969年3月21日,王逊因肺病在北京去世,终年54岁。
王逊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美术史、美术理论家,在其一生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兢兢业业、勤奋耕耘,为我国新美术史体系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他去世后,特别是随着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979年,文化部对王逊错划右派一案进行了平反,中央美术学院为王逊举行了追悼会,对王逊在中国美术史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1986年,《中国美术史讲义》经其学生薄松年、陈少丰重新修订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美术史》,成为美学史教学的范本。2006年5月,王逊之侄、北京六一中学校长王涵编成《王逊学术文集》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并编写了《王逊学术年谱》。2009年5月,经李松、张蔷整理的《王逊美术史论集》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王逊被中国艺术新闻网评选为影响6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十大人物之一。他的入选理由是:“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7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为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美术史教育的发端奠基人。当代众多美术理论大家和文博领域一流专家学者许多都出自其门。”(文字由崔学奎根据薄松年、李松、王涵等人有关王逊的文章、年谱和民国《莱阳县志》整理,图片由王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