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泉激
叶圣陶说:“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怕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叶圣陶在这话的后面说了许多应该写成文章的事由和理由,之后又说:“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无所为的胡作妄为。”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入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讲:
一、神童诗胆海样大。这里说的神童就是宋朝那个《神童诗》的作者汪洙,“诗胆海样大”是从诗人臧克家写李白的联语演化来的。臧克家的联语“酒胆海样大;诗才天比高”是写在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的,这除了他们都是诗人之外与汪洙没有什么关系。借来一用,无非是增加一点语言的厚重。汪洙9岁的时候有一次到当地的学宫,见学宫破败不堪,便在墙上写了一首诗:“门徒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谁人肯把俸钱修。”学宫在过去是府县的孔庙,也是地方儒学官办公的地方,有时还招一些高年级学生在那里授课。汪洙诗里所说的门徒是指住在这里读过书的人,因屋漏能够见天,所以诗里便写了“观星象”“雨打头”,说许多因为在这里读了孔夫子的书出去当了大官却不肯拿出自己的工资来修一下学宫。诗写出来不几天,就让明州府(现宁波)的知府看见了,便把汪洙叫来。知府见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感到挺有趣,又让他当场作了几首诗,对他的才能大加赞赏。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自然也感到这孩子不简单,读了他的《神童诗》,才知道那些诸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等等的名句都是出自于他。汪洙后来当了观文殿大学士,为朝廷重臣。了解汪洙写诗的故事和读《神童诗》的时候我想,一个九岁孩子的诗怎么可能把“门徒”“夫子”“公卿”“奉钱”等等官场术语用得那么恰切?翻看历史才知道,原来他的父亲汪元吉是明州府治下鄞县的县吏,与父亲的耳濡目染自然可以明了官府之事。汪洙识字,那就说明是开始读书了,所以知道学宫;他有个当县吏的父亲,便了解官府的一些情况;对学宫很有感情,很关注,所以写出的诗才具体实在,有生活的真实,触及社会,富有现实意义。不然,任他再怎么“神童”也是无济于事的。
汪洙以诗讽世,批评不看对象,书写不论地方,属于“胆大妄为”的那一种。如果遇上昏官恶吏,问他个“妄议官府,侮慢长上”“玷污学宫,亵渎先师”的罪名,轻则一顿训斥,重则几大板子都是随手而来的事。如果再进一步,汪洙的行为还有可能株连他的父亲。他父亲是官吏,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上司一怒之下以“管教不严,纵子非为”的罪过追究下来而予以惩戒责罚也是小菜一碟。可是汪洙少不更事,童言无忌根本不管官场那一套,这就是他的“诗胆海样大”了。幸亏这个召见汪洙的明州知府开明,使汪洙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得到了夸奖。
文章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熟门熟路,信手拈来,才能写得通顺流畅,鲜活生动。我们看看杜甫《兵车行》中的句子:“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真正是凄惨之景,如在目前;含悲苦之情,见于言外。我们再看他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谓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语)呢。这样声情并茂的描写,没有对情况亲临其境的纯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而且,在这两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愤怒的感情与活生生的现实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强烈的思想感染力和社会冲击力如惊雷闪电,直击心灵。
二、秀才无奈腹中空。只有自己熟悉才能够写得好,这是基本常识。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写作文出题目,一般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如记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不然就是记一个星期天、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一家的幸福生活等等,但也有例外。有报刊的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出了个《怎样当好市长》的作文题,全班同学都在用心作,只有一个学生在座位上坐着不动笔。老师问他为什么不作?他说“我在等秘书。”也许这个学生知道一些市长与秘书的关系,也许这事本来就子虚乌有。但无论如何,出这样的作文题学生是没法作的。勉强去作也只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胡乱编造,说一些冠冕堂皇不着边际的话。因为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不了解世情,是不会知道“怎样当好市长”的。过去有个秀才的妻子见秀才在冥思苦索地作文章便说:“看你作文章,怎么像我生孩子那么费劲呢。”不想那秀才却说:“唉,你生孩子是肚子里有,我作文章可是肚子里没有啊。”这故事在写作中是很发人深省的。实在,作者肚子里没有,文章是没法作的。
学生作文是写作的训练,除了为考试能得个好分数,也是为以后进入社会,进行现实的写作做好准备。人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社会,为了工作需要或个人爱好进行现实的写作,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题材就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把写作对象的情况从各个方面弄明白才能够写出来。不然,就不仅仅是写不好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可能写下去。这种情况,我在过去的工作中是经常碰到的。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比较熟悉,写有关农村的文章比较方便,了解了情况后可以直奔主题,采访不用拐弯抹角就能够获取所需要的材料。而写原来不熟悉的其它行业的文章就不仅需要详细了解情况,还要熟悉这个行业的特点。不这样做,就可能连了解情况、搜集材料都很难进行下去,甚至在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问都不会问。
1982年,我到李家疃村写先进典型材料,大约用了四天的时间进行座谈调查,掌握情况,两天起草结束,写了5000多字,经过修改便完成了任务。后来我又到齿轮厂写工业的,到县人民医院写医疗卫生的,因为是过去很少接触的行业,就费了许多周折。事前先读些相关资料,做一些“外围”的工作,为正式“进入情况”争取些主动。我写过一篇《诚心为患者,跋涉在山乡》的人物通讯,记述的是莱西县皮肤病防治所所长李视和的事迹。这篇通讯后来在1984年9月2日《大众日报》二版头条发表,反响还不错。
那一年我到牛溪埠公社(现沽河街道)潘格庄大队(村)写一户人家照顾孤瘫老人的先进事迹材料,当时的县皮防所就设在潘格庄村后的福山脚下。那时候皮防所在民间被称为“麻风病院”,是许多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个“望而生畏”,让我产生了不妨就近去了解一下,看可不可以写个稿子的想法。这样既可以向世人正面介绍一下这个单位和这种病,也可以抓个新闻的“冷门”。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便采访了所长李视和。在整个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所里的工作情况,了解了李所长同医护人员一起为病人服务的感人事迹,更详细了解了有关麻风病的病因、病理、疗法、疗程等知识,知道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恐惧的麻风病不仅能治好,也能根除。把这个结果公之于众,消除了许多人对麻风病的恐惧。
三、千古一记岳阳楼。写文章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不熟悉的就要通过了解变成熟悉的才可以写。那么,在没有条件熟悉情况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写成文章?虽然也能,却并不是写文章的一般规律。这里,我们分析一下《岳阳楼记》的写作。《岳阳楼记》是名家名作,脍炙人口,光耀千秋,这是不言而喻的。史料介绍,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是邓州太守,邓州在现在的河南,他并没有到过岳阳,也没有见过岳阳楼和洞庭湖,所有的资料就是滕子京的一封信和随信带来的《洞庭秋晚图》,他就凭这样的资料完成了《岳阳楼记》的写作。如果有谁因此认为不了解情况照样能够写出完美无缺的好文章,那就可以说他是没有认真详细地去研读和体悟这篇文章。
《岳阳楼记》的立意和写作手法非常明显。范仲淹是借写《岳阳楼记》抒发情怀的。他感情丰富,气格高昂,从开头到“得无异乎?”,这一段是写得情景交融,气势磅礴的。特别是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描述和设问,先声夺人,对读者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而接下来的“若夫”“至若”两段虽然一连串的排比骈俪,极尽铺采摛文,却还是可以看出其了无生机的弱点,明显缺乏洞庭湖独特的波澜壮阔,而使描写不能有别于其它湖海而流于平铺直叙。而且,文章第一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所表达的是主观“览物”的“异”,而这两段所表达的却是 “物”(气象)对“情”在客观上所产生影响,是主观情绪在客观事物作用下的“异”。似乎,除行文的疏失之外,缺乏现场感与情景游离便是文章气韵别出,锋芒他顾的直接原因。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他特别强调了经历的重要和“按舆地图”的局限。
两段写景之后,一个“嗟夫”的转折,格调陡然激扬,文章直如江河奔涌,旭日喷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其气势、其情怀、其风威、其指向,与上两段的景物描写形成了鲜明对照。
《岳阳楼记》是一篇直抒胸臆的政治性散文,其抒发的伟大思想和崇高境界振聋发聩,读之可使贪夫廉,懦夫立,诤臣死谏,壮士赴国,整篇的铺排不过是抒发这种襟怀的一个载体,一个“壳”,而他的这一襟怀或许早已激荡心中,不过是借《岳阳楼记》加以抒发而已。《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他的《新修望海楼记》中说:“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相与登楼,把酒赋诗,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亦已呼之欲出。再励二十余载,遂有《岳阳楼记》之作,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
范仲淹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中国历史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青州范公亭公园有冯玉祥写的一副对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功绩和后世对他的景仰。他存世的诗文不多。《古文观止》选了他的《岳阳楼记》和《严先生祠堂记》,《宋文选》有《岳阳楼记》和《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唐宋名家词选》有他的《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三首。这些诗文我都读过,也各有体悟。作为政治家,《岳阳楼记》不失为千古绝唱;作为军事家,他那《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不可多得的边塞力作。
瑕不掩瑜。了然于胸的情感宣泄,挟带着借以表达思想亦忧亦喜的天光水色一泻千里,奋发激越的文章风格熔铸了《岳阳楼记》千古绝唱的历史、政治和文学地位。白璧无瑕无异于求全责备,但作文章缺乏客观实在的材料无异于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不可把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照样能够写出好文章当成写作的常规例证。而且,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那见识、他那气势、他那风骨、他那品格包括他的文学修养也是非常人所能及的。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循着作文的基本规律,从写作的基础做起,扎扎实实练自己的基本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