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千古文脉一线牵

2018-08-14 11:21:19    来源:    编辑:

 宫泉激


讲国学的题目是图书馆张良馆长给出的。我觉得讲国学不能空泛议论,不能空对空地照本宣科,不妨换一种讲法,主要讲写作,把国学融入写作理论之中,这样也可以在国学和写作知识两个方面与听讲的诸位做些交流,自己从中受到些教益。何况,国学的产生、流传和继承也与写作紧密相连,而我对写作的熟悉程度还深些,讲的时候可以扩展一点。
 
 
 
什么是国学
 
  按照现在的一般认同和流行说法,国学是从先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相应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整套文化、学术体系。简单一点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但我认为,对国学的这种解释是不严谨的,因为这个概念大而化之,泛泛地没有确指。所以,应该定义为“一个国家的学问”,不应该机械地划定一个圈子,圈出几篇具体的文章或者几本具体的书就叫做“国学”。
  我读过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章太炎是早期同盟会的成员,是革命家、思想家,史学家和国学大师,是现代研究和讲习国学的先驱。鲁迅称其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20世纪初,他因反清流亡日本的时候,就在东京开设了“国学讲习会”开讲国学,并兴办了“国学振兴社”,后来出版了《国学概论》。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 他在《国学概论》里讲到“六经”,讲到“十三经”,也讲到经、史、子、集,并没有具体讲哪部、哪章、哪篇。他说:“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有意义。”他说“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他的书,其实也就是这样。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为讲堂授课之用”(钱穆语),也写了一本《国学概论》。他对国学的解释是:“‘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他说他是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而讲,“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钱穆这个人是个才子,他15岁因时局变化而辍中学,第二年当了小学教师,由苏州中学教师经顾颉刚推荐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任教北大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职。抗战爆发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后来在香港、台湾和美国的大学讲学。他是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的《国学概论》共10章,文字如行云流水。第一章,孔子与六经;第二章,先秦诸子;第三章,嬴秦之焚书坑儒;第四章,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第五章,晚汉之新思潮;第六章,魏晋清谈;第七章,南北朝隋唐之经学注疏及佛典翻译;第八章,宋明理学;第九章,清代考证学;第十章,最近期之学术思想。他从两千多年前的诸子一直讲到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等近、现代人物,把汉语言典籍与经典作家贯穿始终。
  按照国学现行的一般概念县一级有没有国学?莱西有没有国学?当然是有的,这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一级旧时有县学,是童试考中“秀才”后“进学”读书的地方,学习后再参加高一级的考试,是科举制度的一部分。现在可以见到和知道的,有世世代代留下的民间故事、民歌农谚、民风民俗、文物遗址等等都包括在内。具体的有颜真卿的《裴将军诗》、丘处机的《海蟾公入道歌》、张梦鲤的《莱阳修沽河堤碑记》等。

怎样学习国学
 
  按照现在流行的国学概念和一般对国学的理解,学习国学的很大功夫在于学习古诗文或研究古典,从中领会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化知识、思想见解、学术成就、治学态度等等,以生发启迪新知,开创未来的觉悟。那么,学国学究竟怎么学效果才会更好一些,似乎没有什么现成的法子,这里我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的体会加以阐发。
  对古典要多读和熟读。章太炎主张“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这是最有见地的说法。我认真关注古文是在1971年,那时候没有书读,要看的书买不着也很难借得着。习近平总书记跑30里借书,30里还书的故事,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缺书和年轻人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现实。我读的那本书是与朋友交换的,书名叫《中华活页文选》,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一种合订本,选的大都是《史记》里的文章。其中有《孔子世家》《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当时因为大都读不懂,只能硬着头皮读,读几句看一下注释,慢慢地就能够明白点意思了。古话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后来接触古文多了,读起来也就不觉得特别困难了。我这里说古文读的多,不完全是指篇数多,重要的是指遍数多。因为读的篇数太多既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还不便于理解深透,不如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重点选择一部分,多读些遍数,多背些遍数,文中蕴含的精粹往往就会在熟练的阅读和背诵中浮现出来,形成自己铭心刻骨的感受和记忆。
  要多懂一些与古典作品相关联的知识。多懂是必须的,要多懂除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平常多读书,多查资料多积累知识。国学经典涉及面很广,我们如果不做研究国学的专家,就不一定要懂得太多,专得太深。当然,所谓多和深也只能是相对的,谁也不可能全懂。有时候也就读到哪就懂到哪,哪怕是“临时抱佛脚”,也要努力弄懂,不要把不懂的地方漏过去,这才叫认真。平时,除了自己多留心,多记忆之外,就是多准备些工具书。《新华字典》当然要有,不用说读古文,平常读书也必须有。除此之外,还要有《古汉语字典》《辞海》《词源》《说文解字》《尔雅》和《中国历史图册》《中国历代职官制度》等。手头有这些工具书,遇到疑难问题查起来就方便了。另外,现在许多东西可以在网上查,这样确实很方便。但网络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一是不一定准确;第二是资料不全;第三是权威性差,网上引用的资料有许多正式出版机构往往不以为准。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多向明白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为学之人应该牢记的名言。要有虚心学习、广征博采的精神,时刻注意向明白人求教。只有虚心求教,善于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能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国学的学习和研究上有所成就。在治学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自满的情绪,要知道不论是谁,不论地位多高名气多大,都有自己不懂的东西,知识永远学不完,为学永远没有止境。有可能的话,应该多听一些专题讲座,电视也好,网络也好,专业培训也好,都能够学到自己原来不懂的东西,也有可能使自己的国学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层次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当然,对一些讲座应注意有所鉴别,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有的专家只有那个头衔。我曾看过一位专家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论语》,除照本宣科就是瞎解释,实在是没法看下去。那时候讲国学还开始不久,我说,这人的贡献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中国有一部《论语》,但造成的危害却是让过去没有接触过《论语》的人认为,《论语》不过就是幼儿园的水平。

学习国学与汉语言写作的关系
 
  国学集中了数千年我国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便是这些财富的忠实记录,而精准的记录又是靠历代写作的大手笔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说,人类文明是靠写作才得以结晶和世代流传,这是实话实说。
  中国的文字,大约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期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年,那些散轶的不成体系的文字便由孔子分门别类,整理撰辑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朱熹的《朱子语类》收录了宋人一句话:“天不生中尼,万古如长夜”,可见人们对孔子历史贡献的认可和景仰。“六经”中的《乐经》后来失传了,其他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五经”,成为长期以来为学之人的必读之书,必明之理。在国学万世不竭的历史长河中,一连串的名字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管子、董仲舒、司马迁、王充、贾谊、刘向、魏征、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等,如日月星辰,始终闪耀着不息的光芒。数千年的圣哲先贤为写作后学作出了表率,引领和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学人从历史走向未来。
  正是因为这一代又一代从学人到大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的写作劳动,构筑起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国学殿堂。辛勤的写作见诸于先秦诸子和后学贤良,凭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辛劳,聚沙成塔,涓滴成河,从零落散乱的篇章到鸿篇巨制,《吕氏春秋》《史记》《文选》《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虽只是国学殿堂的一砖一瓦,但这样的“一砖一瓦”,从编撰到成著,都不知经过多少先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仅举一例,《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组成编撰班子,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撰,成书共收录古籍3505种,79337卷,36000余册,约8亿字,成为18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代又一代圣哲先贤撰著了国学的煌煌巨制,延伸了源远流长的写作文脉,一座又一座写作丰碑,形成了写作领域的重峦叠嶂,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优良的文章传统。国学经典涵盖文史哲等各个学科,涉及公文、文学、博议、尺牍等各类文体,圣哲先贤的写作故事所透出的感人事迹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人,一系列关于写作理论的著作浩如烟海,《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以及各类“诗话”,一本《中国历代论文选》辑录了从先秦到近代关于诗词文赋曲联的一系列写作典论,“诸子百家”“曹氏三杰”“建安七子” “唐宋八大家”“公安派”“桐城派”的群体文风,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章风格。
  曹氏三杰之一的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今天的文章与国学经典是一脉相承的。溯本求源,我们在写作中能够以国学经典的丰富营养,充实自己的写作理念,用以指导写作学习,使自己的写作深深植根于国学的土壤之中。其中的“文以载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披沥十载,增删五次”“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等等的至理名言,常常为历代写作者引以为圭臬。
  社会需要写作,时代呼唤写作,人生不能没有写作。写作植根于国学,也肩负着传承和创造国学的责任。当前,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吸收国学营养,就要站在新时代起点上,与反映新时代、新动能,与反映莱西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打造“乐在莱西”的品牌结合起来,与增加全市文化积淀结合起来。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了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在历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崇高的思想境界,也应该是当代有担当的写作者的不懈追求。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