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西青岛国内视频金融房产教育时尚美食美容健康旅游汽车副刊平安魅力工业环境民生媒体理论

中小学减负要避免“挤出效应”

2017-04-17 08:29:46    来源:    编辑:

   “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还要学得那么苦?”

  当下正值中小学升学季,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一撰写的《日本教育减负30年反思》一文中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分析,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学校升学竞争的激烈、校外培训的火爆、千家万户的纠结、教育公平与多元服务的提供等问题复杂交织。
  正如陆一所提及的,基础教育应试化和学业负担过重现象,在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由来已久且广泛存在。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成因复杂,民办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难辞其咎:部分民办中小学以学生高负担的应试操练为代价换取高升学率;部分民办培训机构超前、超难培训为孩子择校加码。政府在公办学校大力推行减负,但家长担心减负影响孩子升学转而与民办教育机构“共谋”,学校减负+课外加码=作业“守恒”。最终的结果变成公办学校降低了竞争力、民办教育机构壮大了市场、政府减负措施落空。
  教育减负产生“公瘦民肥”的结果,其背后是“挤出效应”机制在发挥作用。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主体多由政府主办的公办学校来承担;民办教育机构则作为政府办学的补充,则提供更多元化、选择性的教育服务。公办学校侧重于提供公平均衡的教育服务,而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往往寄托了家长对于优质的、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差别服务的需求。但现实往往并非完全朝着理论设计的方向发展,比如日本的减负政策却造成“此消彼长”的局面:公办学校减负后,学生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填补?如果公办学校和公办的校外教育机构缺乏相应的配套安排,则学生被“挤出”推向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家长担心学生竞争力下降,也会选择为孩子购买市场化的教育服务,从而催热民办教育培训需求与市场发展。
  政府可以主导甚至干预公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但民办教育机构拥有办学自主权,其发展则更多受市场力量制约。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教育投入的增加,对优质教育、多元化教育服务的市场需求日益普遍。而由于资源相对稀缺,优质教育服务供不应求。民办教育机构在资本逐利的追求下,制造“过度教育服务”,与教育的公共服务、公益属性之间产生矛盾;同时,为增加进入名校的竞争力、争取择校的机会,民办教育机构不断强化应试训练、加重学生负担,与其提供教育分层分类多元服务的价值初衷渐行渐远。
  因此,面对日本的前车之鉴,避免减负的“挤出效应”,需要强化公办教育配置来弱化家长和私营培训市场的卷入,完善公办、民办学校监管与服务双管齐下,并引导招考改革走出单一分数标准的模式。如浙江、上海等地先行先试,探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绿色指标评价等,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以招生指挥棒撬动,从源头上为学生减负。
  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做大做强公办教育,提高公办学校的竞争力,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地学习。完善公办学校晚托班服务与公办校外机构的志愿服务基地、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等后续保障服务,避免减负之后的“挤出效应”。科学地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也成为政府在减负过程中的新课题。如上海排摸和整治教育培训市场、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强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三方并举相辅相成形成减负长效机制。对于民办教育机构,从工作人员资质、场所安全、培训内容、广告宣传、违规跨区设点等角度进行规范,利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规定规范民办教育市场的培训内容等,有一定的借鉴与推广意义。
                               (中国教育报)
 
大家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备案号: 鲁ICP备15020372号-1|鲁公网安备 37028502160105号Copyright 莱西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