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语保送生资格,到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成为清华建筑系的一名新生,自小就痴迷建筑专业的18岁杭州小伙支业繁似乎经历了一场“赌博”:“刚放弃保送时非常忐忑,得知今年清华第一次在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压力又小了些。毕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还会参照平时成绩等由高校进行综合考量。”
所谓“三位一体”,是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清华今年首次在浙江省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案里,按照6∶3∶1的比例,高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三部分最终被折算为考生的综合成绩。
同样首次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的还有北京大学。加之去年已展开探索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6年在浙江省试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大学已达8所,招生人数逾1200人。
在即将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浙江试点,这一录取模式被视作高校在人才选拔上对高考改革的对位调整。新“标尺”能否量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会带给考生和家长怎样的感受?又给高校带来哪些挑战?
被模糊了的分数和分数线
在支业繁身边,像他一样放弃保送、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同学有好几个,目的不约而同:选择一个心仪的专业。
清华招办副主任徐宁汉告诉记者,以往高考统招录取中高校面对的只是高考分数,考生被投档到哪个专业也要按照分数排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人志趣:“录取中还常碰到考生同分、要算‘小分’的情况,就是看考生所报专业主干课程分差。”
随着高考成绩整体分差缩小,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不少重点中学都有相当一批学生具备考最高分的实力,最终谁能考最高分连熟悉他们的班主任都说不准。比如今年清华在某些重点中学的统招批次录取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不过相差十几分。
“考试有偶然性,几分之差,凭什么判定谁更优秀?”徐宁汉说。
“没有谁一定能考第一名,相差几分,只能说明谁发挥更好一些而已。”支业繁也认为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
如今,尽管高考分数仍在“三位一体”中占大头,但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模糊了分数与分数线。
“原来备受关注的分数和分数线消失了,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今年,我们通过初审、复试确定了入围名单,最终从上至下完成录取。”徐宁汉介绍。
如何让“30%”有信度、有效度
高校招生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同时也带来更多挑战。
“关键是如何让掌控在高校手中的这‘30%’的评价更有信度和效度,在确保公平的情况下选拔出适合在高校发展的人才。”这是在今年招生中让清华招办主任刘震和同事们最操心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了比较稳妥的方式:随机抽取校内专家,对考生进行半结构化面试,并结合考生的初评成绩,确定其综合评价成绩。这种考察模式之前一直被用于该校自主招生,收效良好。
记者了解到,这也是今年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且面试题都比较开放,如清华的面试问到“如何定义理想中的大学与人生”“全国用同一张考试试卷,你怎么看”等;北大则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分别给出“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怎么解决”“用力学解释荡秋千怎样才能荡得更高”等。
刘震坦言,如何让掌握在手中的权力真正实现量人识才,高校也在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高考考核方式、地域差别等条件的变化,“标尺”也会随之而变:“今年浙江实行的还是旧高考方案,所以我们采用了半结构化面试。但明年新高考方案实行后,评价方式也会相应调整,不排除加入笔试环节,补充考察高考考核不到的素质和能力。”他还透露,按照“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的政策规定,明年清华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占比还有可能提升。
淡化“分分必争”与“一考定终身”
采访中,无论是招生组还是考生,都认为采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教育的导引。
“这种模式,一是给了高校更多量人选才的权力,二是减轻了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如果坚持下去,将会逐渐淡化“分分必争”、“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引导考生将注意力放在平时,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徐宁汉说。
支业繁则认为此举将集中在“高考”一个点的压力分摊在了整个高中三年:“今天的高中生不能以高考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更多关注自身兴趣、丰富自己。三年里的每一天都需要认真对待。”
而这把新“标尺”也会影响到高中的教学走向。据悉,今年北大的高校评价部分尤其重视物理,理科生的面试题都侧重与物理学科的关联。北大浙江招生组负责人表示,这是由于在前期高考改革调研中,发现部分中学存在弱化物理科目的倾向,他们希望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传递“要想进入顶尖大学,基础理科必不可少”的导向。
但对“人”的评价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如何保证通过“三位一体”这把新“标尺”量出高校需要的学生?刘震不讳言这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会在进校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学习发展跟踪调查,通过大数据检验选拔效果。”
(光明日报)